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性說到底就是立場問題。共產黨人無論是想問題、搞研究,還是作決策、辦事情,都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而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好的作風源自堅強的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站在黨和人民“公”的立場,黨性必然強;站在個人“私”的立場,雜念必然多。換句話說,凡事出于公心、秉公用權,自然不會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視為“約束”,而是作為共產黨人應該做到的基本要求。

各地黨員干部深入基層,面對面傾聽群眾訴求、收集問題線索,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圖為2025年3月25日,河南省漯河市源匯區巡察干部在大劉鎮塘河北村田間地頭聽取群眾意見。 人民圖片 尤亞輝/攝
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立場。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始終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紅軍長征路過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老人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這樣的關系是心與心交融的真情,更是無堅不摧的力量。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湖南湘西十八洞村的群眾,面對村民石拔三老人的“怎么稱呼您”的問題時,親切地回答:“我是人民的勤務員。”平實的話語,折射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彰顯共產黨人的不變初心。歲月流轉,丹心如一。100多年來,共產黨人從未忘記,自己是在人民之中,而不是在人民之外,更不是在人民之上。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系,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黨的作風正,人民的心氣順,黨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深刻闡明作風問題的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黨只有離不正之風越遠,黨和人民群眾的心才能越近。無論是井岡山時期提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還是延安時期開展大規模整風運動,抑或是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兩個務必”,我們黨歷史上不斷加強作風建設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導全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中央八項規定制定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新時代以來,以中央八項規定為切入口和動員令,一場激濁揚清的作風之變滌蕩神州大地。總書記率先垂范,從白山黑水到南海之濱,從平原水鄉到大漠戈壁,從農村社區到邊關哨所,不避寒暑、不辭辛勞,輕車簡從、簡化接待,問生計冷暖、察民情民愿,為全黨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樹立了光輝榜樣。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問題,逐項問題解決,逐個領域規范,從遏制“舌尖上的浪費”、“車輪上的腐敗”、“會所里的歪風”,再到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有力消除許多過去積重難返的現象,黨風政風為之一新、黨心民心為之一振。2024年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94.9%的受訪群眾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貫徹落實成效表示肯定。通過著力解決影響百姓舒適度、滿意度的歪風積弊,我們黨以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擁戴和信任,有力滋養了黨和群眾的血脈深情,厚植了黨的執政根基。
說到底,我們黨鍥而不舍推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要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推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不斷贏得人民群眾信任擁護,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新形勢下加強作風建設,最重要的是緊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這個關鍵。一方面,不斷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做到“只見公仆不見官”;另一方面,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牢牢把握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走好走實新時代群眾路線,把心系群眾、情系百姓體現到履職盡責全過程各方面,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難事辦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