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5月23日消息(記者楊祎)在此次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中醫藥顯示出明顯成效,發揮重要作用,成為疫情防控的亮點。經過此次疫情大考,讓公眾感受到了中醫藥在防疫治病和提高人體免疫功能上的作用,這也為中醫藥發展帶來契機。如何壯大中醫藥產業,加快專業中醫藥人才培養再次引起關注。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中醫方證信號傳導重點實驗室主任、河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司富春在采訪中告訴央廣網記者,今年全國兩會他關注的話題之一就是如何加強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
校地融合共育高質量中醫藥人才
根據《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基層醫療機構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中的中醫類執業(助理)醫師人數占比分別為19.72%、27.43%、16.33%、18.56%,這個比例遠低于國際上 30%-60% 的整體水平。具體問題包括:基層中醫藥技術人員學歷偏低,多為專科或中專,本科生以及上學歷缺乏;職稱偏低,多數為初級職稱,中級及以上職稱較少;文化程度、中醫專業素質和技能能力偏低。
面對這些情況,司富春認為要從以下四方面發力:第一,加強基層中醫醫療服務宣傳,讓高等院校中醫專業的學生關注基層中醫藥服務,增強基層服務意識,加大對大學生主動服務基層的薪資待遇、職稱晉升的優惠政策和支持。鼓勵大學生主動走進社區、到鄉鎮,扎根基層。第二,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基層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層中醫藥人才的訂單式、定向式培養。第三,支持名老中醫和長期服務基層的中醫藥專家通過師承教育培養基層中醫藥骨干人才。第四,建立高校與基層醫療機構的協同育人機制。以崗位需要為導向,進一步加強校地合作,與醫院、地方政府就人才培養目標、崗位需求、能力培養等方面構建適合的協同育人機制,實現高校人才培養與基層崗位需求的有效對接。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中醫方證信號傳導重點實驗室主任司富春(受訪者供圖 央廣網發)
中醫藥院校師承教育應引起重視
為了使中醫藥人才接近臨床和應用需求,中醫藥高校要在專業設置方面優化結構布局。因此,司富春建議,要加大實踐課程比例,注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創新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畢業后繼續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有條件的中醫藥院校將師承教育全面覆蓋中醫藥類專業學生,推動中醫藥研究生教育與師承教育的有機銜接,提高院校教育教學質量。
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 推動優質資源下沉
在司富春看來,基層醫療是我國衛生服務體系的網底,應進一步加強農村和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對此他提出四點建議:
第一,加快推進高水平醫聯體建設,構建“社區衛生服務站或服務中心—區屬醫院—省市醫院”聯動或“鄉鎮衛生院—縣區醫院—省市醫院”聯動的醫聯體,加強區域內醫療資源整合,推進醫聯體單位在醫院管理、人才培養、專科扶持、遠程醫療、技術提升、雙向轉診等方面加強技術幫扶和學術交流。
第二,制定政策鼓勵支持大學教授、省市醫院專家定期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坐診、開展技術指導、師帶徒人才培養等,推動優質資源下沉基層,不斷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第三,建立基層人才隊伍保障機制,不斷完善基層人才職業發展環境。通過支持欠發達地區簡化人才引進手續、建立引進中高級人才的“綠色通道”等措施鼓勵和引導醫學人才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
第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建設。一方面通過加快推進遠程醫療信息平臺和遠程醫療設施設備建設,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斷治療水平;另一方面可通過遠程會診平臺、網上教學等方式對基層人才開展培訓,不斷提高其業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