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要:
“一些散落在民間的中醫絕技、中醫藥項目有獨特療效,應該加強對非遺項目的重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帶來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惠及大眾》的提案,提出加大中醫藥項目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的比例。
“一些散落在民間的中醫絕技、中醫藥項目有獨特療效,應該加強對非遺項目的重視。”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帶來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惠及大眾》的提案,提出加大中醫藥項目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的比例。
王宜委員介紹,中國傳統醫藥的方劑、療法不下十萬余種,而國家級非遺項目卻只有百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已公布的4批10類別1372項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傳統醫藥有137項,占9.99%,與中醫藥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很不相稱。中醫藥的傳承斷層問題導致很多中醫項目沒有得到好的傳承與發展。

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傳承,所以傳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國家文化主管部門先后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3068人,其中傳統醫藥類別132人,僅占4.3%。由于很多中醫診療技術需要長期學習并通過實踐方能領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有興趣并有使命感愿意傳承的人逐漸減少。有些民間中醫有獨特的治療方法,在實踐中療效已經得到證實,但尚未獲得國家的認可,不利于技藝的傳承。增加傳承人數量,利于獨特中醫診療技術的傳承。
在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中,國家級名錄多為復合型項目,省級、市級、縣級名錄則多為單一型項目,而省級、市級和縣級名錄升級為國家級名錄較為困難。
在廣大農村、少數民族聚居區或欠發達地區,民間中醫在守護當地人健康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一些散落在民間的中醫絕技、中醫藥項目有獨特療效,但他們對非遺項目重視不夠,也不清楚如何申報非遺項目,有一些項目散在民間不被人知,有的處在瀕臨失傳的狀態。
為此她建議,加大傳統醫藥項目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的比例,加大中醫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比例,增加單一型項目在國家級名錄中的比例,是對申請者世代傳承心血的肯定,也讓許多民間中醫藥人獲得了身份歸屬感。增加“民間實用土方”“少數民族醫藥”國家級非遺項目,充分發掘民間中醫寶貴財富,防止失傳,讓傳統醫藥成為國家醫療體系的強有力的補充。大力促進中醫藥非遺項目向社會的普及。應該把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新時代“增值”。在老少邊窮地區,中醫藥治療和保健方法成本更低,會大大減輕民眾的醫療負擔。如果中醫藥項目得到大力推廣普及,會起到減少甚至杜絕“因病返貧”的情況發生。加強民間中醫普查工作,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醫藥項目。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