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中醫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藥臨床有效,三千年前用它,今天用它,今后還會用它。”5月21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采訪活動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王階如是說。
今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隊馳援武漢的金銀潭醫院。這家醫院收治的全部為確診的中度和重度新冠肺炎患者,也是武漢抗疫主戰場之一。王階介紹,到3月30日,醫療隊收治的158例患者中,有140例已經痊愈出院,其中88例為純中醫治療且療效顯著。專家們根據一線抗疫的經驗及臨床調研情況,寫成了中醫抗疫的方案并進入了我國新冠肺炎防控的中醫內容,這也是中醫抗疫和中國抗疫的學術亮點。
“在全世界都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醫利用自身體系的病因病機辯證施治,通過因人、因時、因地的‘三因'醫治,短時間內給患者帶來診療、處方、用藥、見效的體驗,使病人及家屬從質疑到折服,切身感受到生命托付之下中醫的技能和魅力!”王階的話擲地有聲。
毋庸細述,中醫藥在抗擊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中醫的方法查舌苔、看脈象、問病情、辯證處方和精心施治,許多患者重獲新生。從一個個實例中,我們看到了中醫的底氣,也深切感受了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傳承的力量。
有史學家統計,從西漢至今,中國至少發生過350次以上的瘟疫流行,每一次中醫都未曾缺席,都護佑著中華民族挺艱度厄,并不斷增強了免疫。一碗藥湯,幾根銀針,常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中醫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醫學之一。
誠然,隨著現代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醫藥發展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在這次抗擊疫情的戰役中,我們欣慰地看到,中藥配方顆粒的智慧藥房車開進金銀潭醫院、開進雷神山火神山和方艙醫院,病人在診療后一分鐘就能拿到藥,然后開水沖服簡單明快又不失中藥特色;我們還欣喜地看到,由中國科學院與江西省共建的我國首座中藥大科學裝置(本草物資科學研究設施)正在拔地而起,其預研工作參與到國家疫情防控攻關任務中,解析了清肺排毒湯方劑臨床有效性科學基礎等等。可以說,傳統中醫藥與科技創新正在悄然并肩而行。
中國傳統醫學充滿著古代智慧和哲學思辨,為現代醫學發展提供了新的哲學理念和應用選擇。近年來,國家組織實施了一批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陸續進行了重點中醫專科建設,逐步建立起中藥創新研發的全鏈條機制。與此同時,中藥方劑研究、制備工藝研發及原料保質攻關等科研成果亦如涓流匯川,展現出越來越清晰的中醫藥發展和振興軌跡。
“望聞問切了玄機,草菌蟲石祛惡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按照中醫自身發展規律傳承精髓的前提下,從觀念和行動上堅持守正創新、融古通今,中醫藥的岐黃之術和文化內涵,將不斷得到發揚和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