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公報

圖:清宮舊藏明萬曆“黑漆描金雙龍紋藥柜”\故宮博物院
全球正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中西醫結合施治,對中國染病同胞減輕病痛、提高治愈率,效果顯著,海內外因而掀起新一波中醫藥熱潮。
西醫主導的香港,四月起政府免費為新冠肺炎出院者提供中醫內科復康服務。醫學史研究認為,醫學總體上有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之分。傳統醫學不等於中醫,現代醫學也不等於西醫。以古希臘、古羅馬為主的西方古代“經驗醫學”,在吸收“文藝復興”以來自然科學成果基礎上,歷經近代“實驗醫學”,至二十世紀發展為“現代醫學”。\姜舜源 文/圖
傳統中醫、西醫都是科學,而不是巫術、迷信。出人意表的歷史事實是:西醫最初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四二○至五八九年)傳入中國,四百年前明末清初(一六四四年前后)“西學東漸”大量傳入,一八四○年開始近代以來大規模傳入,中西醫在中國基本上一直是共存、互補。最典型的是在清宮裏,帝王妃嬪以中醫中藥為主,但并不排斥、抗拒西醫西藥;同樣的,供職清宮的外國人既用西醫西藥,也不排斥、抗拒中醫中藥。清后期太醫院開設醫學堂,分設中醫、西醫兩班。中西醫結合,早在康熙時已經出現,完全不是二十世紀以來,西醫視中醫形同水火、勢不兩立的樣子。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清宮收藏的三千多件醫藥文物,包括西醫西藥文物,形象而具體地闡述了這一歷史。
西醫進京 西藥入宮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年)六月十八日,兩廣總督楊琳、廣東巡撫楊宗仁聯名上康熙帝奏摺,稱五月十二日,法蘭西外科醫生一名:安泰,琺瑯技師一名:陳忠信,已經抵達廣州,休整一個月后,已於當日啟程赴京。為保證二人一路順利,他們已派人伴送,特此再次奏聞。康熙帝對此事顯然很關心,親自過問,接報后批示道:二人都到了。外科醫生很好;琺瑯技師技藝不如宮中內務府造辦處的,但可以學習提高。
十九世紀法國人樊國梁《燕京開教略》記述: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康熙帝偶染瘧疾,供職清宮及在華傳教的法國人洪若翰、劉應及張誠,進呈西藥金雞納霜(即奎寧)?;噬吓闪怂拇蟪紮z驗藥性,先由幾位瘧疾患者試用,結果皆愈。四大臣又分別自服少許,也證明無害,於是請皇上進用。康熙帝服藥后,幾天就病愈了。為此他把皇城西安門外一座宅第賜給張誠,以方便他往返宮中上下班。后來清政府出資、出物料,幫他們在皇城西安門內建起西什庫教堂,至今保存完好。
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年),奉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之命,洪若翰率傳教士李明、劉應、張誠、白晉來華??滴醯哿私馕麽t西藥之后,任用擅長醫道的傳教士羅德先等為御醫,并在宮中設實驗室,供西醫師們製作西藥。不少身懷醫術的外國傳教士源源不斷前往中國,羅德先、寶忠義、樊繼訓、安泰等供職清廷。
康熙四十二年(一七○三年)樊繼訓病逝,康熙帝傳諭:外科人才甚為重要,如有外科大夫,當快速找來,不可稍有怠懈。(《康熙朝滿文朱批奏摺全譯》)當時國家戰事頻仍,急需外科醫生。他一面在廣州傳教士中尋找學醫的人,一面還讓傳教士轉告羅馬教皇,物色懂天文、數學、內外科醫生。
康熙帝還聽法國人白晉等,講解人體解剖、功能及各種疾病二十講,并命人翻譯西方醫學書籍。清宮舊藏白晉、張誠編著的《西洋藥書》便是其中一種。筆者推測,大概就是他們給康熙帝講課的講義,是中國最早介紹西方醫藥學的書籍之一。
中西醫會診 始自康熙帝
康熙帝出巡、征戰都有西醫御醫跟隨,身邊也攜帶常用西藥,有時甚至傳教士生病需西藥,反而也求助於他。三十五年(一六九六年)冬,御駕親征塞北準格爾蒙古分裂分子葛爾丹,中途命留守京城的太子差人給軍中送西藥。因為他帶的西藥“如勒白白爾拉都”、“卓柯拉迪”等全部賜給生病的將軍了?;首?、大臣、侍衛、八旗弟子們生病,他會把熟悉的西藥直接推薦給他們。
康熙帝經常派出太醫院中、西兩方面醫生一起出診,是中國歷史上具有中西醫結合超前意識的人。中醫大夫能“與西洋大夫商議,盡力勤治”,并能採用“如勒白白爾拉都(西藥)兼和胃理脾湯(中藥)”、“德利雅噶(西藥)兼加減理中湯(中藥)”等中西藥物結合的藥方。對於國人不愿意用西藥、洋人不想用中藥的,他也不勉強。
雍正、乾隆帝,繼續實行中西醫結合施治。乾隆十年(一七四五年),供職清廷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患病,乾隆帝派出太醫院使(院長)劉裕鐸、醫士李永泰為其作中醫診治,診斷為:“脈息浮洪,由內受暑熱、外感風涼,以致頭疼身痛,發熱惡寒,咽喉作痛,胸悶口渴”,因而“擬用疏風清暑飲調治”。到九月底,六十歲的郎世寧又患病,仍是李永泰出診。年底,供職清廷的法國傳教士張誠患病,太醫院左院判陳止敬、御醫王鳳翔、醫士李德晟出診,奏稱:係脾肺兩虧,中氣不足之癥,飲食懶少,肚腹溏瀉,有時咽乾咳嗽,形氣疲弱,服過益氣健中、扶脾、異功等湯,飲食漸增,溏瀉已止,惟形氣羸瘦,飲食不為肌膚。開出“歸芍異功湯”及“云林潤身丸”,以補氣生肌,緩緩調治。
戊戌維新 設醫學堂
至光緒時期,朝野多數都認為必須引進西方科學技術包括西醫西藥。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時,光緒帝就京師大學堂監督(校長)孫家鼐奏請設醫學堂頒發諭旨:“醫學一門,關係至重,亟應另設醫學堂,考求中西醫理,歸大學堂兼轄,以期醫學精進。即著孫家鼐詳擬辦法具奏。”變法提倡者梁啟超后來指出:“泰西(西歐)大學醫為一科,今特許增之,實為維新之政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二冊)光緒皇帝本人患病,也請法國醫生會診,這在《光緒醫案》中歷歷可見。
故宮博物院舊藏眼科手術器材一套,日本製,年代為二十世紀早期即清末。木盒內裝刀、鑷子、探針、剪子等器具二十四件,另附縫傷口針、線,分上下兩層碼放在木盒內。盒蓋裏有製作者英、漢文字名款:“W. SHINODA & CO. TOKYO JAPAN 日本東京篠田和助器械店”。可見西醫貫穿清代宮廷,自始至終。
作者為中國歷史文化學者、北京市檔案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