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7日電(中青報 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詩童 記者 張曼玉)4月17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防控工作進展和成效舉行的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表示,新型冠狀肺炎歸屬于“疫病”范疇,與2000年前《傷寒論》所記載的傷寒、明代吳又可《瘟疫論》中的瘟疫,或葉天士的《衛氣營血》里的溫病皆不相同;類似,但不完全相同于1000年前黃州地區(今湖北省黃岡市)發生過的寒濕疫。
從臨床表現來看,新型冠狀肺炎侵犯的器官主要是肺和脾,癥狀表現為咳嗽、咳痰、喘憋、氣促這些肺的癥狀,及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等脾的癥狀。從病情的發展過程來看,可以分成早期、中期、晚期和恢復期幾個階段。早期比較偏重于“淤”,中期比較偏重于“痹”,晚期偏重于“脫”即“喘脫”,最后是恢復期。新冠肺炎的中醫治療覆蓋疾病的全過程,優勢則體現在分期分階段辨證論治上。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醫藥的及時介入為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縮短病程及降低輕癥向重癥病情轉化率,同時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預后及生存質量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著疫情范圍的擴大和對疫情認識的進一步深入,國家衛健委先后7次修訂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不斷汲取全國各地的經驗,在疾病傳播途徑、臨床表現、治療手段等多個方面不斷細化完善,通過臨床篩選出的有效的中藥方劑“三藥三方”也逐步納入整個診療體系中。全國各個省(區、市)結合本地地域、氣候和疫情情況,陸續出臺了適用于本地的中醫藥治療方案。
仝小林表示,中醫藥對疫情防控的參與要堅持“三因制宜”的原則:即應根據中醫理論,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以及季節不同、各地地理環境的差異,來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案。因此,在國際防控的過程中,不能照搬固有的“方子”或診療方案,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合理調整,才能有效控制疫情。
原標題:仝小林:國際防控不能照搬中藥方,需堅持“三因置宜”才能有效抗“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