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左二)正在武漢同濟醫院查房。廣東省中醫院供圖 17年前抗擊“非典”,這家中醫院臨危受命敢于擔當,為中醫正名——在與“非典”抗爭的100多天里,共收治112例病人,其中105例患者恢復健康。
17年后抗擊新冠疫情,這家中醫院由88人組成的中醫醫療隊馳援湖北,堅持中西醫結合,堅持重點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隔離病區,接管床位70張,累計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30例,中醫藥治療覆蓋率100%,癥狀改善比例達91.5%;在武漢雷神山醫院C6病區,接管床位48張,累計收治病人99人,中醫藥治療覆蓋率100%,癥狀改善比例達95.9%。
據了解,廣東省中醫院此次抗擊新冠疫情成績斐然,主要得益于早準備、前后方協同、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特色等幾方面。
亮劍新冠防治 中醫藥顯威
2019年年末,武漢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的新聞,開始在網絡上傳播。廣東省中醫院領導經過慎重研究后判斷,廣州雖離武漢上千公里,但現在交通發達程度遠甚于“非典”時期,必須提高警惕早做準備。
今年元旦,廣東省中醫院在大學城院區發熱門診率先啟動醫院傳染病應急防控工作。1月21日,遵照上級統一部署下,廣東省中醫院全面啟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除夕夜,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專家組副組長,首批馳援湖北。
從1月24日至3月29日,廣東省中醫院共派出9批醫療隊共88名隊員馳援湖北,分別納入第二批、第四批國家援助湖北中醫醫療隊以及廣東省援助湖北醫療隊,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武漢雷神山醫院、武漢市漢口醫院、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荊州市中心醫院、荊州市監利縣中醫院等開展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圓滿完成了救治任務。
馳援湖北期間,廣東省中醫院醫療隊啟用了前后方協同遠程會診機制。1月30日下午,首次遠程會診開始。廣東省中醫院援鄂醫療專家以及廣東省中醫院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專家組成員,在院長陳達燦的組織下在廣東共同參加會診。在廣東省中醫院接管病區的45天,這樣的會診進行了超過14次。病區里多數危重癥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病情陸續穩定。
廣東省中醫院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療急癥、危重癥方面的特長,有效參與新冠疫情防治。2月15日,馳援湖北的廣東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大科主任鄒旭,在漢口醫院中西醫查房中,會診一名心跳140、呼吸困難、血氧下降到60、無創呼吸機已無法奏效重癥病人,西醫只能馬上插管,而一旦插管病人死亡風險也驟增。鄒旭現場對病人施以針灸,僅僅十多分鐘,患者呼吸不再急促,心跳、血氧等指標明顯好轉,無創呼吸機又開始奏效,病人也無須插管。次日,這位重癥患者的心跳呼吸血氧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這次漢口醫院首次以針灸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效果,讓西醫同行連連稱奇。
1月31日,一張醫護人員與患者同打八段錦的照片走紅網絡。照片來自于湖北中西醫結合醫院,教患者八段錦的醫護人員來自廣東省中醫院重癥醫學科。據介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患者打八段錦有利于強健身體、氣血流暢,從而提升救治與恢復效果。此后,穴位按摩、貼敷、耳穴壓豆、刮痧等中醫適宜技術和療法,也都在疫情防治中派上了大用場。
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廣東省中醫院接管的病區,中醫藥使用率從之前不到40%達到100%。“他們的行動和取得的效果給我們樹立了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的信心。”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夏文廣說。
與此同時,廣東省中醫院本院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在平穩推進。1月28日,醫院開通了廣東省中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免費網絡在線咨詢門診。2月2日,廣東省中醫院在確保實驗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工作。同時,廣東省中醫院治未病中心團隊,也在該院副院長楊志敏的組織下先后推出廣東2020年冬春季節中醫藥扶正固本養生保健指引,以及廣東省新冠肺炎中醫治未病指引,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
堅持中醫藥特色優勢 以實力證明價值
多年來,廣東省中醫院在歷次疫情防控中,用實力證明了中醫藥的價值。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根本原因在于廣東省中醫院始終堅持“中醫水平站在前沿,現代醫學跟蹤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的辦院理念,將中西醫結合優勢發揮到最大程度。
鄒旭說,在“非典”患者的救治過程中, “中醫藥在危急重癥治療和傳染病方面有優勢”。中醫藥可以明顯改善發熱頭痛、疲乏倦怠等癥狀,加速炎癥吸收,減少后遺癥,避免肝損害和心臟損害以及消化道出血,減少全身并發癥。
抗擊“非典”之戰中,廣東省中醫院積累了與急性傳染病戰斗的經驗,在此后面對禽流感、甲流、登革熱等惡性傳染病中,更是幾經歷練,為此次援鄂防控新冠疫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醫藥特色優勢的最核心點就是提高臨床療效。在廣東省中醫院名譽院長呂玉波看來,高水平的復合型中醫藥人才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2000年,面對全國中醫系統高水平人才匱乏的局面,廣東省中醫院在鄧鐵濤、路志正、任繼學等中醫大家的支持下,啟動“師帶徒”工程,邀請全國中醫專家或有一技之長的名醫來院帶徒,開創了“集體帶、帶集體”“一代帶二代”等師承模式,現在已成廣東省中醫院中流砥柱的張忠德、楊志敏、鄒旭等人,就是這一模式的成功典型和代表性人物。
呂玉波表示,把中醫藥臨床療效發揮到淋漓盡致,就要深入挖掘、整理、繼承中醫歷代文獻中的精華,繼承名老中醫的學術經驗。
2009年起,廣東省中醫院啟動了“杏林尋寶”活動,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11年來,累計梳理全國中醫藥特色技術382余項,實地走訪199項,共有118項上臺展示。
同樣是10年前,廣東省中醫院決定成立中醫經典臨床應用研究基地(中醫經典病房)。“要想知道中醫藥臨床療效,純中醫病房就不應該忽視急危重癥復雜疑難病。”呂玉波確立了中醫經典病房的目標:全部運用中醫經典理論、名老中醫經驗救治各種急危重癥。探索中醫藥在救治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重癥肺炎等急危重癥中的作用。
此后,廣東省中醫院芳村醫院中醫經典病房主任顏芳,率其所在中醫經典病房,多次嘗試用純中醫參與甲流、登革熱等傳染病治療,效果相當不錯。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初始,他當即報名赴武漢前線。2月10日起,顏芳和鄒旭等專家在武漢市漢口醫院協同西醫查房。
令人欣喜的是,廣東省中醫院中醫經典病房探索中醫藥主導治療危急重癥的經驗,目前已在全國中醫藥系統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