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觀新聞
摘要:
除了中草藥治療外,針刺、雀啄灸、穴位敷貼、耳穴埋豆、音樂療法、中藥香薰、功法等等中醫外治療法,成為雷神山特色的“上海中醫方案”。截至今天,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在雷神山醫院共收治病人201人,治愈出院186人。

除了中草藥治療外,針刺、雀啄灸、穴位敷貼、耳穴埋豆、音樂療法、中藥香薰、功法等等中醫外治療法,成為雷神山特色的“上海中醫方案”。截至今天,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在雷神山醫院共收治病人201人,治愈出院186人。
武漢雷神山,由122人組成的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負責收治新冠肺炎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就在今天醫療隊負責的C7病區正式關艙,C5病區明天即將關艙。在這里,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打出了中西醫結合救治的組合拳,中西醫結合治療覆蓋率高達100%。
中西醫結合治重癥,八旬老人轉危為安
八旬重癥患者吳阿婆,是武漢雷神山C7病區開科收治的首批患者。老太由救護車送來,四位救護大隊工作人員擔架抬入。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副領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副院長李斌回憶:入院時,她根本說不動話,只是在不停呻吟。當時老人氧飽和度才69%!CT顯示兩肺彌漫性改變,2/3以上肺葉累及。
這是極為棘手的病例,吳阿婆同時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癥、低鉀血癥等。如果不及時采取行動,患者隨時可能出現炎癥風暴、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衰竭……李斌說,專家團隊立即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綜合救治方案,有高流量吸氧、抗菌、平衡電解質、抑制炎癥風暴、營養支持等西醫綜合治療,還有中藥湯劑+針刺辨證論治等。多管齊下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和護理下,逐漸,吳阿婆的呼吸開始不那么急促了,癥狀緩解,不吸氧情況下氧飽和度達到95%以上,各項理化指標都恢復正常。歷經一段時間,吳阿婆最終“健步如飛”地走出病房。
行醫三十余年的岳陽醫院副院長李斌主動請纓,他曾榮獲第十屆中國醫師獎、首屆上海市仁心醫師獎,“我是黨員,理應沖在第一線,給大家帶個好頭!”
時光倒回至2月15日,來自上海的四家中醫醫院組成上海國家中醫醫療隊,出征武漢雷神山。2月19日,岳陽醫院接管的雷神山醫院感染三科七病區,4小時內病區48張床全部收滿。次日,他便帶領著醫療隊查房,仔細分析每位患者病情。得知病區由來自上海的國家中醫醫療隊負責,許多患者直接說,“你們來了,我們就放心了”,他們對醫療隊工作的支持與肯定也給了醫護人員極大的信心,李斌很感動,“只要患者有堅強的信心,這種信心也會傳染給我們。”

呼吸六字訣功法,緩解患者焦慮情緒
中西醫結合組合拳,在雷神山里顯神威。李斌介紹,結合武漢當地疫情特點,岳陽醫院在抗疫協定方基礎上,擬定“上海雷神1號方”,經實踐證明具有顯著療效。此外,功法、針灸等在患者里廣泛推廣,頗受患者好評。
“那個特別會練功的醫生”,是病區患者對岳陽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王振偉的昵稱。王振偉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通過綜合評估病情后,帶領輕型、普通型和康復期患者練習呼吸六字訣功法。每天夕陽照射下,病區走廊里,醫生帶著患者一起練功,成為病區里的美麗風景線。一套功法練完,患者總會微微出汗,大呼過癮。


“中國功夫”,成為雷神山里的絕活。一對輕癥夫妻十分焦慮,總是焦慮自己病情加重,妻子整日痛哭流涕,丈夫則總是表現出心慌、氣急。王振偉進行仔細的體格檢查、化驗后,排除心梗等危險因素,最終判斷是由于情志元素致病,于是姜夫妻二人納入練功大軍。沒多久,夫妻倆癥狀減輕了,心情也變得輕松愉悅,“沒想到在雷神山,我們還學會了一套‘中國功夫’!”
王振偉娓娓道來,呼吸六字訣功法,通過呼氣時分別發“噓、呵、呼、呬、吹、嘻”六個不同的漢字,祛除病邪、調整臟腑之時,將患者注意力集中在吐字發音的準確性、呼氣時相延長上,可以改善負面情緒。
中醫功法與疾病到底有何關聯?這套功法對新冠肺炎患者出現的焦慮、煩躁、恐懼等情緒,非常有幫助,心境好了,人體抗病能力也會隨之加強。
改造管針+穴位配方,病家收獲心身健康
岳陽醫院龔亞斌主任醫師說,針灸具有扶正祛邪、調節情志、寬胸理氣等功效,對于失眠、焦慮、偏頭痛,沒有治療禁忌癥的患者,收效都不錯。
35歲的石女士,是典型新冠肺炎氣虛患者,每到上午就胸悶胸痛,到了下午喘促明顯。沒想到,神奇的針灸幫助她改變了這一切。石女士起初害怕針灸,只用了健脾疏肝化濕中藥湯劑,可效果并不很明顯。龔亞斌為她加上針刺內關、太沖、足三里等穴位,不適癥狀三天就改善了。

56歲的葉阿姨同樣受益于小小銀針。入院前,她被咳嗽和右側劇烈的偏頭痛困擾一個月,每晚靠吃止痛片入睡,苦不堪言。從未接受過針灸治療的她,一開始很害怕,但第一次針刺后就即刻有效,疼痛減輕,“上海中醫真厲害,幾根小小的銀針,竟治好了我的大麻煩!”此后,葉阿姨成為中醫鐵粉,到處為中醫的神奇效果作宣傳。
原來雷神山里應用的,是改造過的針灸針。樊民說,秘密就在這層一次性套管上。 “隔離病房內,醫生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口罩、手套。護目鏡很容易起霧,帶著幾層手套,進針時手感會比較差,容易誤傷自己。”于是醫院后方同事想了個辦法,傳統針灸針的基礎上外面加一次性套管,即“管針“。用管針操作,穴位定位準確,進針迅速方便,痛感減輕,也不容易誤傷到醫生自己的手。根據患者情況,結合國家專家共識,制定“穴位配方”,讓患者感受祖國醫學瑰寶的神奇與特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