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C工作室

新冠肺炎疫情屬于寒濕疫。近三百年來,從疫毒的寒、熱、濕、燥的屬性來看,以濕寒為重所發生的寒疫已經極其少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館館員王永炎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于中醫是一個新挑戰,也是一個新機遇。
王永炎說:“中醫藥及時介入本次疫病防治是國之幸事。”首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于1月25日就趕赴湖北武漢,支援當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病的防治工作。中醫藥人勇赴疫區、在疫病重災區展開中醫的診治工作。全國各地中醫藥醫療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踴躍獻計獻策來探索防治方案。從歷史上看,在我國重大疫病防治中,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獨特的理論和有效方法,是我國防治傳染性疾病的重要醫療衛生資源。
結合抗疫一線傳來的病例和相關信息,王永炎閱讀了《中醫雜志》《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以及一些刊物和網絡首發的文章,同時參考古代疫病流行的年表,重點是明清兩代。在明末清初,吳又可著有《溫疫論》,之后是葉天士、吳鞠通等為代表的中醫溫病學和溫病學派,他們提出的“疫病是由毒邪上受首先犯肺,順傳陽明,逆傳心包,衛氣營血”,是溫病辨證的綱領。這是中醫藥學對于疫病診療的偉大創新。
本次疫情有兩大臨床特征。第一,中期濕寒閉肺向重癥轉化,由呼吸肌疲勞狀態引發呼吸困難。進入到危重的階段時,就出現呼吸窘迫,既有炎癥反應,又有呼吸窘迫綜合征。第二,中醫所觀察到的舌象,表現為舌質暗、舌苔白厚膩,顯示出來濕重,很多重癥患者沒有出現高熱,甚或不發熱,這種濕應是穢濁之氣的寒濕。提取證候要素是毒、寒、濕。寒邪郁而化熱,形成寒熱錯雜,日久必然成瘀,加之內有燥邪,最終導致了虛,形成氣陰兩虛、內閉外脫的厥脫證。
因此,這次疫情與2003年非典疫情證候要素有很明顯的區別。2003年7月份結束以后,分析全部論文發現,非典主要證候要素中,第一位是毒,第二位是熱、火,第三位是濕、瘀、陰虛、氣虛,符合溫疫。這一次疫情是毒、寒、濕、燥,而后成瘀,主病都在肺,早期兼有衛表,中間可能出現脾胃的一些癥狀,有輕度的腹瀉,后期傷及心腎等臟腑。從證候的病機來看,氣機升降出入的障礙,就引起了血瘀、交變閉阻的狀態。靜脈血氧迅速減少,由于血氧交換的障礙,氧氣進不到血絡里面了,從而出現了頸動脈的短路,這樣就形成了呼吸困難,最后發展到呼吸窘迫。發展到中期,寒濕痹肺后可以發展成為重癥。
對于處方遣藥治療,王永炎認為,毒、戾氣、疫病的傳播、傳變要納入人群——自然社會的復雜巨系統考慮,中醫更重視人體的反應狀態。邪與正既是對立的,又是關聯的。要符合邪與正對稱消長、辯證交替的韻律,方能保持陰陽平衡。國醫大師、中國中醫科學廣安門中醫院主任醫師薛伯壽和王永炎研究了宋代《局方》所載的治寒疫的十神湯,與人參敗毒散合方化裁,加之認真研讀了《新藥學雜志(總462期)》刊發的已故中醫名家蒲輔周用十神湯治寒疫的論文,他們合方擬出來一個十神敗毒飲,建議用來治寒濕痹肺,于中期或者中期轉重癥的時候推薦使用。十神湯的主治是時令不正、瘟疫妄行,蒲輔周警示用藥不宜辛涼、苦寒。宣閉解毒,以解毒為第一要義,應當是解毒、除濕、活絡,作為大法。
相較于西醫需要病毒分析、動物實驗、臨床試驗等復雜程序,中醫藥在疫情爆發時以癥狀收集、病機分析、臨床分析后即可確定中醫治療方案,可迅速用于臨床,具有應對及時等優勢。在對新病毒知之甚少、相關研究還在路上的時候,2月6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向全國推薦在中西醫結合臨床救治中使用清肺排毒湯。王永炎和薛伯壽分析后確定為寒濕疫。中國中醫科學院特聘研究員葛又文擬定并提供的清肺排毒湯,之所以能夠快速有效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也在于精確抓住了這一核心病機。這個方劑由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射干麻黃湯、五苓散等《傷寒論》名方組成,組方很好,對外寒內熱或者是痰飲阻肺的患者都可以使用。王永炎對此方非常贊同,希望清肺排毒湯能得到更廣泛使用,以使更多患者獲益。“以清肺排毒湯為代表,中醫藥通過了抗疫百年大考。”王永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