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中藥湯劑、八段錦、耳穴壓豆等中醫組合療法在方艙醫院推廣
疫情之下 中醫藥文化正在升溫
隨著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不斷更新,中醫藥的參與力度在不斷加大,在西醫治療尚無特效藥的情況下,大家都在關注著中醫藥的治療效果。與此同時,隨著中藥湯劑、八段錦、耳穴壓豆、穴位敷貼等中醫組合療法在武漢方艙醫院推廣,有著數千年歷史的中醫藥文化也迎來了新熱度……疫情之下,逆勢突圍的不僅是現代技術支撐下的互聯網娛樂,還有歷史悠久的中醫藥文化。
文:張曉敏
現象①
中藥湯劑登上熱搜榜單
“在方艙醫院參與治療的中藥湯劑,不正是廣東常喝的中藥涼茶嗎?”2月26日,一則“武漢江夏方艙醫院首批23名患者出院”的消息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據了解,江夏方艙醫院是首個以中醫院運轉模式進行臨床治療和管理的方艙醫院。在這里,醫護人員主要采用中醫治療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救治輕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患者。
與此同時,隨著“肺炎1號方”“肺炎2號方”“清肺排毒湯”一次又一次地登上微博的熱搜榜單,中藥湯劑開始從病房走進各個社區、企業、單位……這個經多種中草藥慢火熬制而成的“藥湯”成功地擠掉了咖啡、奶茶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
“如果你到廣東旅游,請一定要嘗嘗涼茶。涼茶,口感像奶茶一樣甘甜可口,顏色如咖啡一樣絲滑濃郁……”這是前幾年在網絡上走紅的段子,可見廣東人對涼茶的執迷。疫情當下,中藥涼茶更是成為了不少市民家里常備的預防飲品。
據東莞市中醫院統計,自發布藥方開始至2月25日,該院為市民調劑發放中醫專家團隊公布的“流感、肺炎預防方”(中藥飲片、免煎顆粒、中藥湯劑三種劑型)共171831劑,其中調配免煎顆粒122512劑、湯劑43952劑、中藥飲片5367劑。
除此之外,東莞市衛生健康局在疫情初期就印發了中醫藥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方案,組建東莞市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藥防控專家組,積極發揮中醫藥在醫療救治工作中的作用。在東莞市第九人民醫院內,就有一支臨時組建的5人中醫藥隊伍,成員主要來自東莞市中醫院、東莞市東南部中心醫院以及東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東莞所有的確診患者都運用了中醫藥治療,中醫藥治療很好地緩解了病毒帶給患者的不適感。”歐健釗是東莞最早一批支援第九人民醫院的醫生,同時也是東莞市中醫院副主任中醫師。
“我們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東莞市中醫院發布的益氣宣肺解毒藥方,與‘肺炎1號方’比較,更注重‘辯證論治、一人一方’,每個患者使用的藥材和藥量都不完全相同,而且湯藥更容易入口。”在歐健釗看來,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從中醫角度,本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屬“疫病”范疇。在疫病中屬于罕見的“寒濕疫”。但在廣東濕熱氣候的環境下,部分患者可化熱,呈現寒濕夾熱表現;發展到重型期及危重型期更以熱為主,此時與“溫疫”病表現相似。
回望歷史,中醫和疫病的抗爭從沒有停止過。據《中國疫病史鑒》記載,從西漢到清末的2000多年里,國內曾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是接連遭遇乙腦、霍亂、鼠疫、非典、甲流等傳染性疾病侵襲。其中,全國著名中醫臨床學家、廣東省名老中醫何炎燊發表《莞邑中醫防疫史》中亦有提到,東莞在過去對抗霍亂流行、痘疫流行、鼠疫流行時,中醫藥均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談到中藥湯劑跟廣東人常掛嘴邊的涼茶是不是一樣時,歐健釗亦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說,在廣東,很多人都習慣于將中草藥熬制而成的湯藥統稱為涼茶。但是嚴謹地說,它們是有根本區別的。傳統的廣府涼茶講究‘涼’,主要功效是清熱祛濕,但是此次疫病更講究“溫”。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因地制宜,隨著廣東天氣轉暖,雖為寒濕疫毒,感染廣東地區的人后,很快可變成以濕為主,寒濕夾熱證,那時候涼茶也能發揮功效。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不管是涼茶還是中藥湯劑,最好還是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
現象②
隔離病房流行八段錦
“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向后瞧”……近日,一段患者在隔離病房練習八段錦的視頻走紅網絡。在醫護人員的指引下,患者一板一眼地練習著八段錦功法,被網友稱“疫情之下最為暖心的一幕”。
據史料記載,八段錦源于南朝梁代,到宋代已在民間流傳,形成較完整體系。
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撰著《活人心法》,上卷《導引法》載錄了“八段錦導引法”,成為中國古導引術動靜相結合的典范,自此在中國古代養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八段錦動作舒展優美,簡單易學,無需器械,不受場地局限,在這個“不出門”“不串門”“不聚會”的特殊時刻,逐漸成為患者強身健體、“老宅”修身養心的娛樂運動。
“對于輕癥患者來說,練習八段錦既可以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同時又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效果。”2月19日,東莞市第九人民醫院五區黨支部書記、東莞市中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羅潤軍在第五隔離病區教患者練起了八段錦。羅潤軍說:“患者在病房內是不能隨意串門的,無聊的時候只能散步,病房空間狹小達不到鍛煉效果,我就想著帶大家練習‘鄧氏八段錦’。”
據了解,“鄧氏八段錦”是國醫大師鄧鐵濤在傳統八段錦的基礎上,重新整理和改編的一套健身功法。2018年3月,東莞市中醫院成立“八段錦養生功法師資團隊”,并多次深入社區、機關、學校等地開展八段錦養生教育活動,同時將“鄧氏八段錦”制作成教學視頻、畫冊,積極推廣和普及八段錦的“治未病”理念。
事實上,八段錦的大熱不僅僅在隔離病房。在微博上搜索“八段錦”,便能看到不少網友宅家修煉八段錦的分享。2月25日,網友“躲不過逃不了”在微博上傳了她的首次八段錦體驗,她說“沒有想到第一次線上體育課學的是八段錦的預備式”;2月22日,網友“抹茶還是蓮霧”分享了她的體育課課程是健身氣功八段錦。此外,不少老年人通過網絡直播、視頻錄制的方式進行線上八段錦教學,成為了繼廣場舞之外又一中老年人的熱門健身方式。
現象③
“香藥”文化實力“圈粉”
做香包、佩香囊、燃蒼術、熏艾草……疫情之下,涼茶成了“網紅飲料”,八段錦成了熱門健身方式,以香囊、熏香為代表的中國“香藥”文化也在實力圈粉。
近日,武漢的各個方艙醫院里,流行起了“防疫香囊”。廣東醫療隊將繡著“必勝御守”“健康御守”“安康”等寓意著健康平安、戰勝疫情的香囊送到江南方艙醫院中區的患者手中;姜堰中醫院援湖北醫療隊將香囊送到武漢體育館方艙醫院里;西藏贈送“防疫香囊”給援藏醫生;東莞的各個社區服務中心也在緊鑼密鼓地制作中藥香囊,送給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以及前來就診的患者……
事實上,“防疫香囊”并非首次運用到疫情的防治工作中。據史料記載,2000多年前的漢代時期,古人就發明了中醫芳香療法。人們將花椒、辛夷、菊花、艾葉等裝于枕頭、香囊和熏爐之中,除了有芳香避穢、清新空氣的作用外還有散寒、祛風的功效。春秋戰國時期楚人善用芳香辛溫的芳香中草藥,采取熏燎、佩帶等多種方法來防御病邪。在2003年非典期間,廣東的各個醫院就有用香囊為醫護人員和患者進行避疫、外治的事例,因此香囊防疫還被稱為“廣東特色”。
據東莞市中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主任中醫師王文輝介紹,香囊中的中藥多取氣味濃厚、辛溫香竄之品,具有芳香開竅、避穢解毒、醒脾開胃、化濁燥濕之效。氣通天入五臟,嗅吸藥氣可增強正氣,有效化除從口鼻而犯的瘟疫之氣。這種通過聞嗅藥物氣治療疾病的方法,屬于中醫傳統自然療法中的“服氣”療法。
香囊之外,最近流行起來的還有各種熏香術。其中,以蒼術、艾草、莞香為主。據了解,蒼術氣味雄厚,香味強烈,健胃安脾,是有名的運脾及燥濕藥。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便有明確說明,今病疫及歲旦,人家往往燒蒼術以辟邪氣。
東莞自古以來便有焚熏燒香歷史,最出名的莫過于焚熏莞香的習俗。根據史載,唐宋時期王公貴族、文人雅士以焚熏莞香為時尚,至明清時期莞香已成為上貢珍品。據莞香制作技藝傳承人湯錦華介紹,莞香歷來都有殺菌,去溫疫的功效。通過焚燒大量的莞香,燃燒的莞香揮發出一種能殺菌除毒的煙霧,將空氣中的細菌病毒殺滅。
-觀察
中醫藥文化或迎來創新發展機遇
在此之前,中醫藥文化就曾發生過幾次爆紅事件。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飛魚”菲爾普斯身上的“中國印”,向全世界展示了拔火罐的魅力,它讓拔火罐這種中醫療法迅速在美國及世界范圍走紅;2018年,被稱為來自中國的“東方液體”——川貝枇杷膏突然爆紅,美國人開始瘋狂囤貨,在網上甚至被炒到70美元一瓶仍賣到脫銷……
事實上,中醫藥文化的升溫絕非偶然。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在積極制定詳盡的規劃方案,助推中醫藥文化發展。與此同時,“傳承+創新”的中醫藥文化開始以“混搭”的形式占領年輕人市場。作為嶺南中醫重要發源地的東莞,中醫藥文化發展如何?中醫藥文化能否迎來它的發展新機會?筆者通過采訪相關專家與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之下,東莞中醫藥文化的發展機遇。
發展中醫藥文化,東莞有先天優勢
東莞是嶺南中醫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自古以來,莞邑中醫藥界名家輩出,各領風騷。據了解,東莞市現有廣東省名中醫9人,東莞市名中醫23人。其中,何炎燊獲得國務院批準的“有突出貢獻中醫藥專家”稱號;何炎燊、何世東、葉偉洪、劉石堅是全國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專家;何炎燊、孫康泰、何世東、劉石堅和葉偉洪等名老中醫被確定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此外,東莞還是廣東重要的南藥種植、生產基地。2016年,廣東省立法選出嶺南八種道地藥材中,東莞所產的沉香(莞香)便位列其中。莞香,學名白木香,又名土沉香,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自古因東莞一邑所出產的品質最佳,所以又稱莞香,是國家唯一以地名命名的植物。近年來,東莞一直大力支持莞香產業發展,大嶺山、寮步、清溪、鳳崗、樟木頭、茶山等地均有多個莞香種植基地。
目前,中醫藥醫療服務體系已覆蓋東莞全市。據相關數據顯示,東莞全市共有中醫醫療機構302所,其中中醫醫院5所(包括1所三級甲等市屬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3所,中醫骨傷醫院1所,中醫門診部28所,中西醫結合門診部1所,中醫(綜合)診所95所、中西醫結合診所13所,中醫備案診所152所,盲人醫療按摩所4所。東莞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設有中醫館,并形成以東莞市中醫院為龍頭,各級綜合醫院中醫科室為骨干,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為基礎,融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于一體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全方位提供覆蓋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
打響東莞中醫藥文化名片
“還記得十七年前的非典,中醫藥在廣大中醫人的呼吁下參與了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中醫藥參與救治工作,指示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充分發揮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冠肺炎的優勢,這是一大進步,體現了文化自信,對幾千年中醫藥的自信。”談到中醫藥文化在疫情之下的作用,東莞市中醫院副院長寧為民略顯激動。在她看來,疫情過后,各級政府將會更加重視對中醫藥發展和中醫藥文化的打造,同時也更好地推動東莞市中醫院建設成為高水平的醫院。
事實上,疫情尚未結束,東莞便開始為中醫藥以及中醫藥文化的發展謀劃新篇。
根據東莞市衛健局中醫科科長關麗珊介紹,在2020年,東莞將對標傳承創新理念,打響東莞中醫藥文化名片,推進中醫藥煥發新光彩。其中,在傳承創新方面,東莞將大力推動市中醫藥、市骨傷科、市老年病等三個研究所建設;啟動20個市級名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2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建設;扶持優質項目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項目建設,引進更多大灣區項目落戶東莞……
在中醫藥服務能力方面,東莞將構建中醫醫院聯盟,努力促成東莞市中醫院、東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和虎門中醫院探索建立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區域中醫醫療服務中心建設;繼續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中醫藥服務實現全覆蓋;實施名中醫下基層計劃,5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中醫名醫館。
在提升中醫藥特色康復能力上,深化莞穗、莞深及莞佛等交流合作;啟動中醫預防保健服務體系二期項目建設;建立全市中醫康復專科聯盟,打造以康復為主要特色的中西醫協同治療平臺;鼓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中醫康復病床;探索試點“互聯網+”中醫康復服務,推動中醫康復技術進社區、進家庭、進機構。
在弘揚東莞中醫藥文化上,將加大對中醫藥文化宣傳力度,營造珍視、熱愛、發展中醫藥的社會氛圍;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系列主題活動,打造“懸壺莞邑”中醫藥文化精品品牌;舉辦“名中醫面對面”等公益講座,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普及鄧氏八段錦、易筋等養生保健方法,宣揚中醫治未病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