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廣東發揮中醫藥大省的優勢,強化中西醫協同,有力有序推動中醫藥全面參與,中醫藥參與治療確診病例有效率達89%,促進醫療救治取得成效。
中醫藥抗疫有哪些優勢?中醫治療方案各不相同,到底哪家可靠?近日,黨的十九大代表、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林麗珠特向廣東衛生在線賜稿,一一回答上述疑問。

▲林麗珠教授
己亥末,庚子初,大疫驟起。在黨和國家的部署下,全國上下積極應對,加強防治,當前疫情勢頭已經得到了控制,正在向好發展。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祖國醫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從中央到各省都陸續出版了中醫藥治療方案,有以北方為主的全國“清肺排毒湯”、廣州的“透解清瘟顆粒”、上海的“麻杏清肺顆粒”等等,在臨床治療中均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中醫藥的療效不容質疑,但全國和各省的中醫藥治療方案存在差異;不僅與西醫的高度標準化的方案思維不同,且離西醫的循證醫學的標準還有差距。針對這兩個問題,中醫藥治療方案是否科學可行呢?
那么我們下面就一起來探討兩個問題。
劃重點
01
中醫治療方案各異,到底可不可靠?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了解中醫藥治療流行病的歷史,以及中醫藥的辨證思維特點,并結合嶺南地區的特點,談談嶺南地區治療流行病的特色。
首先,中醫藥治療流行病是歷史悠久而且療效顯著的,這一點,歷史已經給出了證明。上至東漢末年,傷寒大流行,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集簡就冊;中至金元時期的大頭天行,李東垣的普濟消毒飲勒石傳世;明末瘟疫肆虐,吳又可《溫疫論》落墨成書;下至建國初期乙腦流行,國醫蒲輔舟辨證論證,療效驚世。
在中醫抗擊流行病的經驗里,辨證論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辨證論治,祖國醫學對于治療“火候”的把握是獨到的,對于疾病的認識是系統而整體的。而談到辨證論治,就離不開“三因制宜”的原則。
所謂“三因制宜”,便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統稱。指的是依據人的內外環境來制定治療方法的原則,《黃帝內經》中載文道:“凡解利傷寒時氣疫疾,當先推天地寒暑之理,以人參之。”這和唯物辯證法中“一切以時間、條件、地點為轉移”的觀點是相一致的。
何為“因時制宜”?《內經》云:“午未之月多暑,宜辛涼解之;病人因冒寒食冷而得者,宜辛溫解之; 因役勞冒暑而得者,宜辛涼解之。”便是說要參考不同的時令節氣,給以適合當下時令的治療方藥,這也成為了后世中醫的一個用藥原則——“用熱遠熱,用寒遠寒”。
何為“因地制宜”?《內經》云:“南陲之地多熱,宜辛涼之劑解之; 朔方之地多寒,宜辛溫之劑解之。”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神州赤縣,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幅員遼闊。各省的水土氣候各異,不同地區的人的體質稟賦便有所不同,故而也反映了到各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川渝地區,陰冷潮濕,故食多辛辣。嶺南地區,濕熱連年,故飲有涼茶。飲食尚如此,作為寒熱偏性更強的中藥來說,便更要注意不同地區人們的體質差異了。
何為“因人制宜”?《內經》云:“老耆氣衰之人,宜辛溫解之。”“病人稟性怒急者,可辛涼解之;病人稟性和緩者,可辛溫解之。”因人制宜,指的是中醫在治療病患時,還會注意到患者的年齡、性別、性格情緒等個體化因素。故而,即便是同一時期、同一地區、患同一種疾病的不同患者,同一個中醫師筆下所開出的方劑也很可能不一樣,而這些不一樣的加減法,也正是中醫師在“因人制宜”的指導下,出于對每個人個體化因素的考慮所做的辨證論治。
在此三因制宜的基礎上,由于時令、地域、以及每個人的體質稟賦不同,感染邪氣后的傳變轉歸也不一定相同,而這種傳變轉歸,也并非沒有定法。在四診合參的基礎上,確有一般規律可循。

▲林麗珠為病人看診
一是癘氣致病的“一氣致一病”規律。在明代瘟疫學家吳又可的《溫疫論》中有說到:“蓋當時適有某氣,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故眾人之病相同。”這是針對癘氣的特殊性而言的。癘氣在具有強致病性的同時,還具有特殊的趨向性。例如這次新冠肺炎,便是以新型冠狀病毒為病原癘氣,以肺炎為特征性表現的疾病,這便是吳又可所說的“專入某臟腑某經絡,專發為某病”。故而在治療時,要針對其特殊的致病路徑和致病臟腑進行預防和用藥。
二是從化規律。中醫理論認為,外邪具有其本身的固有性質,但在其入侵人體后,其性質可隨感染者的身體內環境而發生變化,如從寒化,從熱化,從濕化。例如,嶺南之人,其體質素來以濕為甚,在感受溫熱邪氣后,極易從濕化,變為濕溫或者濕熱病邪。六淫邪氣如此,疫癘之氣亦是如此。故而在治療時,要根據病邪的性質與個人的體質,有針對性地處方用藥。
三是邪正消長規律。“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是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對于邪正關系的描述。邪正消長規律是縱向分析疾病發展的全過程的一般規律。疾病初起,若是其人素來健康,則是邪氣尚微,正氣充足,人體有較強的抗邪外出的能力,故治療時以驅邪為主,邪去正安。若是邪氣乖戾,又兼調護不當,邪氣漸入,便是疾病的中期,此時邪氣雖強盛,但正氣卻尚未虛衰,正邪斗爭進入相持階段,進退膠著,兼變證迭出,故此時治療當扶正驅邪,兩相權衡,不可偏廢。若邪氣勢大,正氣式微,邪氣在體內扎下根基,盤根錯節,此時疾病便發展到了后期,此時治療當以扶正為主,驅邪為輔,養正以驅邪。
根據上述三個規律,能夠動態地把握疾病的情況,實施精準的辨證治療。因此,針對嶺南地區氣候多潮濕,其人體質也多夾濕的情況,在治療流行病時,便要充分考慮到祛濕的方法。這在《廣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治療方案》中都有所體現,《方案》在早、中兩期都貫穿了祛濕的思路,根據不同的階段,有的放矢地選擇祛濕透邪、清熱利濕、解毒祛濕、通腑瀉濁的不同方法。在極期遵循“先留人,后治病”的原則,用參附以救逆回陽。在恢復期,又辨臟腑之虛實,明氣滯與痰濕,加以調治,以養正祛邪。
綜上,各省出臺不同的中醫治療方案,方案中又分有多個階段和證型,便是中醫“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體現,凸顯出了中醫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的優勢。不是籠統地一刀切,而是細膩地拿捏火候,這也是中醫治療方案嚴謹性的體現。

▲林麗珠查房
盡管各省的中醫藥治療方案由于各地情況的特殊性而有論治方法上的不同,但各地中醫師對于本次新冠病毒疫情的辨證是基本一致的,對于溫疫癘氣致病的衛氣營血傳變規律的認識也是相通的。各地的中醫師們所認識的病因病機也基本一致,只是在用藥上有些許“同效選擇”的差別,或出于各地實際情況的特殊性,或出于各家中醫師們多樣而獨特的用藥心得。故而,各地的中醫藥治療方案雖有差異,但都殊途同歸,療效堪夸。
劃重點
02
關于循證醫學的研究及其優劣
何為循證醫學?循證醫學創始人David Sackett教授定義為“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目前可獲取的最佳研究證據,同時結合臨床醫師個人的專業技能和長期臨床經驗,考慮患者的價值觀和意愿,完美地將三者結合在一起,制定出具體的治療方案。”
循證醫學的基礎在于已被證實且具有可重復性的科學研究,其優點在于準確、清晰、可追溯、可量化、方便社會化普及。但其若沒有已被證實且具有可重復性的科學研究作為根基和支柱的話,循證醫學的治療程式便不能建立。而反復的、大量的去證明一個研究結果,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和物力成本的,所以,循證醫學模式雖好,但卻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在面臨突如其來的疫情時,由于研究的論證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成本,故而顯得在短時間內難以應付。此外,在循證醫學模式中,最高級別的RCT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在實際情況下難以實現,離真實世界仍有很大的差異。

現代醫學針對病毒的最好防治武器就是疫苗,但是一種疫苗從研制到面世到普及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或許有人會問,那為什么要臨時抱佛腳,而不提前研制好疫苗呢?
這其實是不能實現的。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制劑。它來源于病原微生物,只有新的病原微生物出現且被發現,才有條件和機會去研制疫苗,所以對于種種未被發現的病原微生物是不存在有提前研制疫苗這一說法的。
在疫苗面世之前,循證醫學模式對于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能夠給予的是較為被動的隔離治療和對癥支持治療,在特異性治療上尚存空白。但是,疫情爆發,刻不容緩,在加緊研制疫苗的同時,及時地讓中醫藥的介入,發揮中醫藥三因制宜,辨證論治的優勢,同時依靠現代醫學日漸完備的對癥支持治療設備和技術,能夠很好提高療效,填補這一塊的空白。
在這抗擊疫情的關口,中西醫更應該緊密聯合,合璧至善,志存救濟,共渡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