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上午,廣州市政府新聞辦舉行科技戰“疫”新聞通氣會,重點圍繞新冠肺炎檢測、防控、治療等應急科研攻關進展,通報廣州市防控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工作的措施、成效等情況。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二級巡視員王越西,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裴端卿,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冉丕鑫,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主任醫師張復春出席并回答記者提問。

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冉丕鑫介紹,呼吸實驗室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助力科技“戰疫”,一是開展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二是開展新冠肺炎相關基礎研究,三是緊扣臨床開展科學研究。四是依托國家臨床研究中心,承擔重癥病人的救治工作。
核酸檢測方面,呼吸實驗室“病毒研究室”聯合廣醫一院檢驗科成立新冠肺炎臨床檢測工作組,擔負廣醫一院新冠肺炎患者核酸檢測工作,協助臨床診斷。自開展工作至今,已經檢測2000余份核酸樣本,為新冠肺炎病人的篩查和診斷做出積極貢獻。
基礎研究方面,呼吸實驗室楊子峰教授團隊對抗病毒中成藥和特色化合物庫等進行篩選,已經篩選了50余個已上市的中藥和化學藥。經過體外藥學研究發現,連花清瘟膠囊/顆粒等中成藥能在體外抑制新冠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效應。同時,該研究團隊繼國內其他研究者之后,也證實了硫酸氫氯喹、阿比多爾、瑞德西韋等化學藥物具體外抗病毒效果。目前,該研究團隊正在就后續批次的中藥進行篩選。
臨床研究方面,鐘南山院士牽頭組織全國新冠肺炎病人的臨床特征研究,分析了31個省區和直轄市的552家醫院的1千余例確診新冠肺炎患者資料,為臨床準確認識和科學診治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依據。呼吸實驗師還圍繞新冠肺炎和新冠肺炎與呼吸系統常見基礎疾病如肺癌和慢阻肺的關系等立項開展研究,初步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更容易受到新冠病毒感染,且容易向重癥轉化,因此臨床上要密切關注這一部分特殊群體。
救治工作方面,呼吸實驗室更積極支持武漢的臨床重癥救治工作。實驗室先后派出3批次醫護人員前往武漢支持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呼研院的23名醫護人員目前進駐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ICU重癥病區,開展重癥病人的救治工作,為提高重癥患者搶救成功率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