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舉行奠基儀式。 北京建工 供圖
8月29日上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舉行了奠基儀式,屠呦呦領銜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未來將獲得更加堅實的科研條件和后備保障基礎。該工程由北京建工承建。
青蒿素研究中心預計將于2021年竣工。據介紹,即將新建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科技園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大興區新城生物醫藥與產業基地內,總建筑面積7.3萬平方米,由中部地上13層的主樓和位于東西兩側、地上7層的大空間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及動物實驗室3棟單體科研樓用房構成。
屠呦呦從《肘后備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得到啟迪。于1971年發現中藥青蒿葉子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簡稱“醚中干”)對瘧原蟲有100%抑制率;1972年夏,經批準試用于30例臨床,全部有效。與此同時,屠呦呦及其課題組繼續對“醚中干”進行分離優化,1972年11月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中國新藥審批辦法實施以來的第一個一類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號)。
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青蒿素類為主的復合療法(ACT療法)向所有瘧區國家推薦作為瘧疾的首選方案,2010年全球采用ACT治療的約1.8億人,治愈率達97%。

青蒿素研究中心效果圖
青蒿素類藥物現已成為最有效、無并發癥瘧疾的一線治療藥物。據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11月發布的《2018年世界瘧疾報告》,2010年至2017年,各國共采購27.4億個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療程,其中62%系公共部門采購;通過國家瘧疾規劃發放了14.5億個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療程,其中14.2億(98%)用于世衛組織非洲區域。
2015年10月5日,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中國的屠呦呦教授,這是中國科學家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科技類獎項。該獎項是為表彰屠呦呦及其團隊發現的青蒿素在世界抗擊瘧疾斗爭中做出的偉大貢獻。
“青蒿素是傳統中醫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屠呦呦曾說道,獲得諾獎是中國科學事業和中醫科學的榮耀。中醫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該讓其發揮更大作用,為人類健康造福。
目前,由屠呦呦擔任中心主任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位于北京市東直門內南小街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內。據官網介紹,該中心已有實驗室面積(位于中藥所大樓2層和9層內,藥廠三層)近1600平米,截至2019年6月中心通過多種途徑共計到位儀器100臺,總金額達4000余萬元(儀器安置中)。
該中心一線科研人員共計22人。其中,具有博士生導師資格的3名,碩士生導師資格的3名。中心建設目標為,以青蒿素研究中心為依托,建立中醫藥行業內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構建開放的抗瘧及青蒿素研究學術交流平臺和展示窗口。
值得注意的,此次奠基新建的建筑還將巧妙得體現中醫之道和青蒿素由來。
中國中醫科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青蒿素研究中心工程建筑的整體形態外直內曲,寓意“醫者方圓,外方內圓,外剛內柔”的中醫行醫之道。3棟科研樓呈現東西低、中間高的走勢,東西建筑環繞中部主體形成托舉之勢,寓意青蒿素汲取中國中醫精髓,冉冉升起。
從13層的主樓看,樓體在高層開始具有向外側的懸挑結構,使得主樓造型下小上大,引喻青蒿素的來源——黃花蒿的生長與綻放。建筑的外立面和幕墻則將打造覆蓋面廣的垂直線條造型,取意中醫行醫之法——針灸的形態。主樓中央則取用青蒿素分子結構的形狀,建造有八邊形的中空庭院,使整個建筑的空間布局和采光更加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