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高中三科統編教材投入使用及義務教育三科統編教材全覆蓋工作情況。
據介紹,2017年,教育部啟動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語文》《歷史》教材統編工作。經過兩年多努力,三科統編教材編審工作全部完成。今年9月起,高中三科統編教材將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的普通高中起始年級投入使用。2022年,將實現全部省市使用新教材。
發布會上,教育部方面進行權威解讀時,介紹了三科統編教材的五大亮點。
亮點
1
“紅船精神”、長征精神等入選《思想政治》教材
據介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全套共7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4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當代國際政治與經濟》《法律與生活》《邏輯與思維》3冊。
教材貫穿一條主線: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系統講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讓學生理解為何、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在結構上,采用整體構建、分塊安排教材內容——必修4冊教材采取總分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總攬和基礎,《經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哲學與文化》分領域進行深入闡釋,讓學生理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選擇性必修3冊教材重在培養學生用全球視野認識人類社會發展大勢,用法律手段處理日常問題,用科學思維探索認知世界。
重點學習內容方面,教材注重讓學生從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中汲取養分,重點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代表人物、核心觀點、重要思想,講述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領袖,李大釗等革命先烈,董存瑞等革命英雄,集中闡述革命文化,講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的“紅船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
同時,教材以“國家安全與核心利益”為議題,設計綜合探究,闡釋“國家安全,人人有責”,講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容和意義,培養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意識。
亮點
2
魯迅作品及袁隆平、青蒿素文章入選《語文》教材
據介紹,普通高中《語文》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上、中、下3冊,與以往其他版本相比,總冊數上有所精簡。
教材設計了28個學習單元,包括22個以課文為核心的單元,2個整本書閱讀單元和4個活動類單元。其中,必修教材每冊8個單元,選擇性必修教材每冊4個單元。另外,教材設計了4個獨立的“古詩詞誦讀”板塊。
必修教材上冊以“勞動光榮”為主題專設一個單元,選取謳歌勞動人民、勞動模范、勞動精神的課文。
課文選材上體現了革命文化。其中,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改造我們的學習》等5篇(首)文章,魯迅《拿來主義》《紀念劉和珍君》等5篇文章,還有《長征勝利萬歲》《大戰中的插曲》《百合花》等作品。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教材中也有體現,如《哦,香雪》《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注: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獲諾貝爾獎)等。
此外,教材還選入了十多篇外國文學文化經典作品,有《復活》《百年孤獨》《哈姆雷特》《致云雀》等。
亮點
3
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占《語文》選文數近一半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精選了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名篇,從古風、民歌、絕句、律詩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魏晉辭賦到唐宋明清古文,從文言小說到白話小說,均有呈現。
數量上,共選入古代詩文67篇(首),占全部選文數(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詩詞33首,古文34篇。
那么,教材增大文言文比重,是不是意味著背誦量和課業負擔要增大呢?對此,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回應稱,教材收入的67篇(首)古詩文中,有一部分是課文,一部分是課外古詩詞誦讀。“如果按純課文來算的話,古詩文占了42%左右。”溫儒敏表示,“要求背誦的古詩文才20篇。如果以三年來算,平均每個學年也就六七篇,并不是很多。”
亮點
4
國家主權教育成普高《歷史》教材重點學習內容
據介紹,普通高中《歷史》全套教材共5冊,其中必修教材分《中外歷史綱要》上下2冊,選擇性必修教材分《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3冊。
重點學習內容包括:中華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170多年斗爭史和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突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并且強調國家主權、海洋意識教育,以及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發布會上,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中國史學會原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張海鵬透露,《歷史》教材加入兩門通史——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從古到今一直講下來,跟先前教材有很大不一樣。新舊教材的編寫方式也不一樣,過去的高中歷史教材是專題史編寫,而新教材一開始是通史編寫,兩門通史——高中一年級上學期講中國通史,下學期講世界通史。”
張海鵬介紹,教材中通史與專題史結合,必修2冊教材按通史的體例編纂,以時序為基本框架,展現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從分散到整體、五種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使學生認識人類歷史演變的基本脈絡。
而選擇性必修3冊教材則采用專題史的形式編纂,呈現中外歷史上的重要內容,各專題內具體內容則依照時序進行表述。
亮點
5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涉英雄人物70余位
“英雄人物始終是《歷史》教材的重要選材。”發布會上,普通高中歷史教材總主編、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徐藍介紹《歷史》教材時稱,僅必修課《中外歷史綱要》的上冊,就涉及70多位英雄人物、近30個英雄群體。
教材內容共涉及歷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學、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發明、天文歷法、醫學、數學、農學、地理學、水利工程等重大發明創造50余項,書畫、音樂舞蹈、雕塑、器物等藝術作品40余件,引導學生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
而對于教材里的英雄人物選取一直廣受公眾關注,也時常引發爭議。發布會上,徐藍對《歷史》教材中英雄人物的選取進行說明。編寫組把中國歷史上有代表性的一些英雄人物體現在教材當中,比如說必修課《中外歷史綱要》的上冊,共有70多位,近30個英雄群體。
徐藍舉例,比如開疆拓土的衛青、霍去病,精忠報國的岳飛,抗倭英雄戚繼光,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抗日戰爭中的趙一曼、左權,抗美援朝中的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等。“這些英雄人物都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非常好的素材。”
相關新聞
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談教材糾錯——
歡迎指正但別炒作
27日,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受訪時,就“全民開始給教材糾錯”話題表示,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提出意見建議,但不要炒作。
溫儒敏稱,教材是公共知識產品,特別是《語文》教材,社會性、實踐性很強,“大家都很關心,都會說一說自己的觀點,特別是在網絡社會,教材尤其是語文教材關注度很高。”
溫儒敏表示,對于方方面面的意見,“我們都會認真研究對待。對于好的意見我們就虛心接受,對的我們就認真修改。對于有誤讀誤解的,我們就及時澄清解釋。對于觀點有分歧的,我們就認真溝通,在教材中采用的都是反映基本共識的主流觀點。”
溫儒敏強調,科學性是教材編寫人員追求的目標,而且統編教材不是編寫組一個團隊在做,“而是有很多專家,大家一塊兒來努力把它做好。我們歡迎大家批評指正,提出意見建議,但不要炒作。”
■本版文/新華社、央視、教育部網站、《北京晚報》、央廣
版權歸河北河青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