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種天才,隨便努力一下就獲得了奧斯卡。
顯然,屠呦呦不是這一種天才。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正如她的名字來源,屠呦呦的天才是大地原野的厚積薄發,是一生努力不懈奮發的自然回報。或許是一種天意,也正是她的名字來源,她的一生中的事業,也與青蒿素結了緣。
時間推到5年前,2015年10月,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自此,世界記住了她的名字。
屠呦呦,寧波人,她是我們寧波人的驕傲。如今,她又獲得“共和國勛章”的榮譽,應該是實至名歸,一點也不意外。
對于這樣一種天才,我們在敬仰的同時,更多的是一種深深的佩服。
2
說來你不會相信,在獲諾獎之前,屠呦呦的名聲一點也不在外。這么多年來,她似乎習慣了那種寂然無聲的科學研究生涯。顯然,這種習慣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今天的屠呦呦,雖然榮譽等身,雖然已89高齡,但依然默默地站在科學研究的第一線。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寂寞。顯然,屠呦呦做到了。也正因為做到了,她才有今天的成就,才有如此偉大的貢獻。
在獲諾獎之后的第二年,青蒿素治療新適應癥——紅斑狼瘡開展臨床試驗的審批有了巨大進展。
就在今年6月,屠呦呦與她的團隊成員在“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上獲得了新突破,并提出了合理應對方案,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按照常理,屠呦呦厚積薄發,功成名就,可以躺在功勞簿里安享晚年了。但她,一點也不。
有一次,她接受采訪時說,榮譽越多,責任越大。科學要實事求是,目前青蒿素抗瘧的療效比較客觀,但青蒿素抗瘧的藥物深層機理還要繼續研究,“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是何等的科學精神啊。
3
今年年初,英國BBC新聞網新版塊“偶像(ICON)”欄目發起“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在公布的“科學家篇”名單中,屠呦呦成功進入候選人名單。
和她一起入圍的,還有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以及數學家艾倫·圖靈。
值得注意的是,屠呦呦是科學家領域唯一在世的候選人,也是所有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中國人。
對此,BBC評論道:“屠呦呦是一位中國藥學家。她為世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抗瘧藥。在其研究過程中,屠呦呦受古籍啟發,公元400年的東晉就已開始利用青蒿應對瘧疾。在此基礎上,屠呦呦發現并提煉出了青蒿素,并自愿以身試藥。現如今全世界約一半人口處于罹患瘧疾的風險之中,屠呦呦的研究成果不能被低估。”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被篩選鎖定——這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一步。對于青蒿素的發現研制,屠呦呦有過較為詳細的揭秘:“當我代表‘523’研究團隊捧回中國內地第一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心里就是這樣念著,這是中國的科技工作者為祖國捧回的一件禮物,更是沉淀著古老文化的中華民族為全人類奉獻的一件禮物。”
“可能有很多人因為諾獎而記住了我,卻沒有機會深入了解‘523’研究團隊,這是由幾十個單位的500余位專家組成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團隊。試想,沒有祖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又怎么能組織這么多的專家,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現青蒿素并取得藥物研發成功呢?”她說。
4
走在街上,你不會察覺到屠呦呦身上的這種責任與擔當的力量。在人海中,她就是一位普通又可愛的鄰居老太,她不會做飯做菜,家務活全由她的先生李廷釗包了去。李廷釗是她在效實中學的同學。
她愛吃寧波菜,而李廷釗做得一手漂亮的寧波菜。他們育有兩個女兒,也都事業有成。
開明街26號,一幢如今已經修繕一新的老房子,是屠呦呦的舅舅、經濟學家姚慶三的舊居,簡稱姚宅。這里就是屠呦呦兒時居住成長的地方。
如今,這座見證了屠呦呦在寧波成長的老房子,已經掛上了屠呦呦故居的牌子,并入選了我市首批歷史建筑。
屠呦呦的父母兩家,均是寧波的名門望族。1930年12月,屠呦呦出生。1951年,她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后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并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藥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