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獲頒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榮譽勛章——“共和國勛章”。從曾經40多年默默無聞的堅守,到4年來步入人生的高光時刻,89歲的屠呦呦身處環境經歷著劇變,但這似乎并沒有影響她,始終做那個不變的自己。
“外界以為她高冷,其實是臉皮薄”
共和國勛章頒發人選公示前,評選組曾經聯系過屠呦呦。當時,老太太并沒有顯露出期待中的任何一種“樂觀”情緒,而是不放心地、一遍遍地反復確認著一系列問題:這么重要的榮譽,我夠格嗎?這是組織上同意的嗎?你們有沒有征求大家的意見……直到對方一再確認保證,她才漸漸放下心來,同意接受推薦:“感謝黨和國家給我這么大的榮譽。”
“感謝黨和國家給我這么大的榮譽”是近幾年屠呦呦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說這話的場合很多,在家里或單位、同事或者師友間,她會充滿感情;可一旦到了公眾場合,熟悉她的人會明顯感到,她的身體和語調會顯得緊張僵硬。獲得諾貝爾獎至今4年了,她依然沒有習慣成為一位“明星”科學家,依然是那個追求寧靜、心無旁騖的屠呦呦。
從小,屠呦呦就是個話不多的姑娘。“她很普通,衣服穿得也很樸素,不是特別引人注目,屬于默默無聞型的。”中學同學陳效中回憶。但這種性格是做科研的好底子。看到她自然學科成績突出,中學班主任徐季子頗具慧眼,曾給這名當時并不起眼的女學生寫下鼓勵的評語:“不要只貪念生活的寧靜,應該有面對暴風雨的勇氣。”
正是憑借著這顆寧靜、堅韌的心,屠呦呦才克服了重重暴風雨般的挫折和困境,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聚光燈下,她努力隱身暗處,質樸、踏實做事。
她工作之外心無旁騖,因此出席公眾場合、見領導、接受采訪,都會令她焦慮。所有這類情況,她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外界以為她高冷、架子大,其實是害羞、臉皮薄。”一位熟悉她的同事道出真相。
國家的召喚就是第一行動指南
“接受‘523’抗瘧研究任務時,我還是一名年輕的科研人員,深感國家對我的信任,也深感責任的重大。我暗下決心,一定不辱重托,全力完成任務。這句話并不是說說而已。”對屠呦呦來說,國家的召喚就是第一行動指南,披荊斬棘也要不辱使命。
而現實也確實挑戰重重。她在挖掘上狠下功夫,憑借熟悉中西醫兩門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廣泛收集整理歷代醫籍,走訪民間,請教老中醫藥專家。僅用3個月時間,她就收集了2000多個方藥,在此基礎上精選640個方藥。接著,她又帶領課題組的同事夜以繼日地篩選了380余種中藥提取物。在經歷了上百次失敗之后,才得到了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青蒿素發現最為關鍵的一步,屠呦呦用百折不撓的韌性撐過來了。
年輕時代的身體透支,讓現在的屠呦呦健康狀況不佳。但談起往事,她覺得理所當然。“當時對我們來說,努力工作,完成國家任務第一,生活要給事業讓路的。”說這話時,屠呦呦顯得很平靜。不動聲色的“面具”下,她把如今的家擺滿女兒和外孫女的照片,用相框裝裱那份滿溢的感性、柔軟。
那個讓她念念不忘的團隊
在公眾面前,屠呦呦為數不多的感性時刻,都與個人無關,無一例外發生在談工作和團隊時。“可能有很多人因為諾獎而記住了我,而沒有機會深入了解‘523’研究團隊。”極少數的幾次面對公眾和媒體,使命感“發作”的屠呦呦都會談到團結協作的力量。在她的介紹下,更多人知道屠呦呦之后,也了解到“523”是由山東省中藥研究所、云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藥物所、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幾十個單位的500余位專家組成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團隊。“試想,沒有祖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又怎么能組織這么多的專家,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現青蒿素并取得藥物研發成功呢?”屠呦呦說。
那是個怎樣的讓她念念不忘的團隊呢?談及時,屠呦呦充滿懷念:“團隊傳承了‘兩彈一星’團隊對國家使命的高度責任感與擔當。正是有了這種愛國精神,才有了奮斗與奉獻,才有了團結與協作,才有了創新與發展,才使得青蒿素聯合療法挽救了眾多瘧疾患者的生命。”
熱切盼望后輩有所突破
如今的屠呦呦,雖然極度渴望坐到實驗室,拿起自己熟悉的試劑,操作著新的設備,但高齡和體弱,讓這一切都難以直接實現。于是,極度熱愛工作、事必躬親的她換了個工作模式:每月,作為主任,她雷打不動地聽取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的工作計劃匯報并即時指導;工作推進期間,相關執行專家會不定期登門,聽取她的意見和建議。除此之外,她的日常“休閑愛好”就是看專業報刊、上網查閱跟蹤最新學術進展。然后,記錄下相關信息和自己的思考,用以指導工作。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上一次見到屠老師,她提出要重視登革熱的研究。她還拿出自己多年來積累的關于登革熱的剪報和筆記,反復叮囑登革熱和瘧疾都屬于熱帶病,應該多試試,看看青蒿素在這其中是否有用武之地。”一位該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工作中的屠呦呦,嚴謹、精益求精。實驗方向上,總是親自把關。對于遇到的具體問題,只要知道了,就一定會過問,沒有機會當面詳談,她也會打電話詢問,并且一定會刨根問底,想辦法最終解決。“她從不諱言自己的局限性,總是說,自己是做化學的,不是藥理方面的專家,遇到藥理問題,會積極幫我們查資料或者推薦專家。”
屠呦呦一生都在青蒿素的研究中上下求索。“雖然發現青蒿素已經快半個世紀了,但其治療瘧疾的深層機制仍模糊不清。”抱著這份遺憾,她熱切地盼望后輩有所突破。“近年來,青蒿素研究中心引進了新生研究力量,比如創建了青蒿素多靶點學說的王繼剛研究員。我們繼續以多靶點學說為框架探索著青蒿素的重要靶標和相關通路,有望揭示青蒿素抗瘧的深層機理并促進更有效的臨床用藥。”今年4月25日是第12個世界瘧疾日,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和中藥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提出了“青蒿素抗藥性”的合理應對方案。由特聘專家王繼剛研究員作為第一作者,屠呦呦研究員指導團隊完成。“這是迄今為止中醫藥學科領域成果發表的最高影響因子的文章。”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介紹。
有人說,一個人的格局不決定他做了什么,而是他不做什么。也有人說,要認清一個人,不是看他一時做了什么,而是他一直在做什么。成名之后,屠呦呦有了前所未有的聲望、榮譽、影響力。但她依然堅守著內心的寧靜、淡泊,不丟追求真理的勇氣、毅力,胸懷家國和大愛……這就是70年來以屠呦呦為代表的我國眾多科學家的“品格配方”,更是新中國一路走來、繼往開來的“成功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