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婉華,1949年11月出生,原江蘇省南通市農工民主黨市委委員,江蘇省第十屆人大代表,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醫大師朱良春學術繼承人,第二批江蘇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益腎蠲痹法治療風濕病技術”代表性傳承人,南通良春中醫醫院院長暨南通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所長。
“我覺得一個現代中醫人的性情、見地、勇氣在她身上都能找到,她做得還不錯。”這是國醫大師朱良春對其愛女朱婉華的評價。
在朱婉華創辦的南通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成立10周年時,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給朱良春寫來一封賀信,其中一句話非常有分量——生女當如朱婉華,體現了老一代中醫人對她的認可和厚愛。
1969年3月,高中畢業的朱婉華,被安排到南通市海門江心沙農場下鄉務農,這一干就是4年。回憶這段往事,朱婉華從不抱怨苦與累,反而感慨青春無悔。
“在農村的歷練,練就了我吃苦耐勞、敢擔當的品性,我很感恩這段經歷。”朱婉華說。
這些鍛煉,也為朱婉華此后的人生道路選擇埋下了伏筆。

1992年,南通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創辦初期,患者慕名前來。
拋下“鐵飯碗”艱苦創業
朱良春有子女7人,人稱“朱家軍”,其中5人從醫。朱良春在子女中選擇朱婉華作為學術繼承人,是因為她突出的個性,不輕易認輸,且敢說敢做。
1978年,已經回城的朱婉華被江蘇省衛生廳調往南通市中醫院隨父親學中醫。得到父親親炙,從上世紀80代起,朱婉華相繼主持完成多項部省市級科研成果:“頑痹(類風濕)從腎論治”“朱良春主任醫師痹證診療軟件”“益腎蠲痹丸治療(類風濕)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等研究多次獲得江蘇省及南通市的科技進步獎。
1992年,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精神鼓舞下,在朱良春和兄弟姐妹的支持下,朱婉華辭去公職,創辦南通良春中醫藥臨床研究所。
談及為何甘愿拋下“鐵飯碗”,而選擇風險重重的創業,朱婉華坦言:“為了能更好地總結父親的臨床經驗,嘉惠病人。”
創業之初,因為資金緊張,朱婉華就租了四間破舊平房,進行了簡單裝修。但沒過幾個月基本上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朱良春父女還有幾名退休的老醫生,就在那樣的環境里給患者看病。不管多苦多累,朱婉華始終記得父親的話:“作為一名醫生,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苦讀、耐得住清貧。”
正是憑著這股堅韌的毅力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創業不久,她又大膽租賃下當地一制藥廠車間,組建成立制劑室,以父親的學術經驗為依托,主持研發治療風濕、腫瘤、肝病、脾胃病、皮膚病等疑難病的21種醫院制劑,為專病用藥、專科建設奠定了基礎。
矢志不渝醉心中醫
2006年9月,時年57歲的朱婉華為了更好地繼承弘揚名老中醫的學術思想,決定二次創業,創辦南通良春風濕病醫院(現南通良春中醫醫院)。
醫院成立后,朱婉華帶領團隊走在科研創新的一線,斬獲部、省、市級別的科技成果進步獎10項,取得國家發明專利6項。醫院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風濕病科)和全國痛風協作組組長單位,朱婉華帶領協作組成員單位的專家制定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痛風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
經過13年的努力,醫院如今已發展成為集醫、教、研于一體的二級中醫醫院,并建有博士后工作站。
2013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編寫國醫大師的臨床經驗,朱婉華帶領團隊成員積極參與編寫了《朱良春益腎蠲痹法治療風濕病》《痛風(濁瘀痹)中西醫診療康復手冊》。
如今,作為江蘇省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朱婉華不顧高齡,堅持到基層成立名老中醫工作室,定期坐診帶教,扶持基層醫療,將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培養傳承人30余名。
“自強不息,止于至善”是國醫大師朱良春的座右銘,朱婉華表示,她將繼續秉承家訓,以身作則弘揚中醫,孜孜不倦著手成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