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50年代,福建省人民醫院建院之初三位中醫共用一間診室的場景。
這張老照片現存于福建省人民醫院的院史館中,照片中的診室是人民醫院的舊址,坐落在福州市延平路12號。照片中的三位醫生同在一間診室,同時給三位患者診病。在前排的中醫叫李學耕,后面兩位醫生已無法判斷,拍攝者、拍攝時間也已無法準確考證。這張小小的黑白照片,是新中國成立后福建首家公立醫院發展歷程的一個縮影。
福建省人民醫院創建于1954年12月1日。建院之初,由福建省衛生廳撥款6萬元,將延平路羅宅改建而成,建筑面積為2787平方米。1954年福州市中醫進修學校從鼓東路都司巷遷至此處,設立門診部,為福建省人民醫院的前身。
照片中的診室逼仄卻有序,三位中醫同在一間診室里坐診。診室內陳設簡陋,每位醫生一桌一椅,紙筆若干,足見當年條件之艱苦,中醫的“簡便驗廉”也在這里體現出來。
照片中有三位醫生,前面兩位醫生在號脈,后面一位已經在開方,還有一位護士在協助。三位患者,一位是男性,兩位女性。20世紀50年代末缺醫少藥,候診的患者自然不會少,但診室內井然有序,看不到就診場面的混亂,患者只等哪位醫生空閑下來,就到醫生跟前就診。醫生胸前掛著聽診器,白大衣筆挺整潔,切脈問診,透出一種自信。這一幅醫患和諧,其樂融融的圖景真是別樣溫馨。正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言“持脈有道,虛靜為保”,輕聲細語的問候,“三部九候”的溫情傳遞,從中醫師把手搭上患者的“寸口”開始,醫患之間就建立起了彼此的信任。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醫生一方面要專注對病情的判定,另一方面還要抵消其他患者主訴的干擾,這對醫生的醫術與定力都是一種考驗。
照片前排的中醫李學耕是福州市永泰縣人,出身于中醫世家,是家傳第六代中醫,其祖父李春山、父親李子光開創的“福州蒼霞洲李氏兒科”享有盛名。李學耕自幼好學,早年即隨其父李子光鉆研岐黃醫術,稟受家學內、婦、兒、針灸各科,尤精于兒科,1946年即懸壺于福州市,曾在1954年任福建省人民醫院中醫師。李學耕曾任1949年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代表中華醫學會及中醫學會參加全國科聯大會,接受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并被推薦到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研究班進修,結業后留校任教,期間兼任越南留學生班班主任,同時參加編寫全國中醫學院統一教材。1960年,李學耕調回福建中醫學院(現福建中醫藥大學)任教,創辦中醫本科班。李學耕后來成為著名的中醫兒科專家,人稱“南禪杏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于2006年去世。
李學耕中醫學術思想獨樹一幟,對中醫五運六氣、子午流注、望色知病等均有深研,常被邀請至全國各地授課。李學耕主張治小兒病以“疏、清、下”退高熱;“宣、清、運”平咳喘;“補、清、澀”止瀉痢,并精制散劑,多有神效。李學耕擅用家傳“飛針術”治療小兒危急重癥,有立竿見影之功,還創造三用針灸醫療器,著有《小兒飛針療法》,參加協編《中醫基礎學》《中醫基礎理論詳解》等。
這張小小的照片,折射了福建省人民醫院薪火相傳的成長步伐,燭照了八閩名中醫精誠仁和、厚德濟世的醫者仁心,又生動輝映了以患者為根本,醫道盡顯人道的和諧醫患關系。方寸之間,歲月如梭,篳路藍縷難忘,我輩自當牢記為民初心。歷經一甲子滄桑歲月的洗禮,幾代人篳路藍縷的不懈努力,人民醫院已經有了輝煌發展。(劉雪松 張錦豐 福建省中醫藥管理局 陶翔 福建省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