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兆偉(左)與徐邦達(右)合影。
我的老師、中醫脾胃病專家單兆偉教授出生于江蘇省南通市,為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師從孟河醫派名醫張澤生,在繼承前賢基礎上,弘揚發揮其診療用藥特色,并不斷創新和發展。在一次跟師診療之余,師生們一起翻看單老師的影集,老師和一位雍容淡雅的老者的合影映入眼簾,細問才知這位老者正是書畫藝術泰斗徐邦達。我也由此得知一段20多年前書畫大師與老中醫的佳話。


徐邦達贈單兆偉書法作品。
徐邦達是北京故宮博物院著名研究員,藝術史界的泰斗,享譽海內外的著名書畫家和書畫鑒定家,與謝稚柳、啟功并稱書畫鑒定三大家。他為新中國的文物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傾其心血,全國各大博物館館藏字畫的一級品及故宮博物院所藏字畫的一、二、三級品及參考品全部經過徐邦達的鑒定,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鑒定出《富春山居圖》真跡。
1997年夏天,徐邦達受邀來南京講學。當時南京天氣酷熱難耐,由于使用空調不當,年事已高的徐邦達患了重度感冒,發熱不退,滴水不進,臥床不起,身體極度衰弱。由于自幼受家庭環境熏陶,徐邦達平素對中醫倍加推崇,主動要求中醫治療,遂請單兆偉診治。單兆偉診斷后,認為徐邦達所患為暑月感冒,有肢體酸重、少汗、惡風等癥,且舌苔黃膩、脈濡數,于是運用孟河醫派治病之要法,予蘇葉、淡豆豉、薄荷、南沙參等輕透發表之劑,以清暑祛濕解表。一劑藥后,徐邦達即感汗出病除,通身舒暢無比。欣喜之余,揮毫題寫道:“老疲漸祛恣行動,長日惟貪高枕眠,喜得回春逢妙手,能驅二豎保余年。”從此兩位大師級人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98年,徐邦達再次來南京舉辦個人畫展,又因飲食過量,一時脘腹不適,臥床不起,復請單兆偉診治。單兆偉處方太子參、炒白術、焦楂曲、炒谷麥芽等藥消食和胃健脾,又是一劑藥后病即告愈。徐邦達嘆其醫術,并感慨中醫療效之確切,欣喜萬分,再次揮毫:“再度沐春風,扁倉洽始終,治病先治脾,一劑湊膚功。”
雖是20多年前的往事,單兆偉在述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卻是如數家珍。他告訴我們,孟河醫派推崇用藥醇正和緩,臨床效果明顯,平淡中出神奇,而且治療方法靈活多樣,完全依據病情的需要和變化而進行靈活運用,故徐邦達一劑湯藥后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歲月悠悠,徐邦達已于2012年駕鶴西去,單兆偉也已80歲高齡,至今仍堅持每周三次門診,帶教學生,提攜后學,傳道、授業、解惑,將孟河醫派之火薪薪相傳。(周元 江蘇省溧陽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