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時任國家中醫管理局副局長田景福(右)到臨澧縣中醫院考察時與周昌安(左)合影。
我的父親周昌安1932年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臨澧縣柏枝鄉一個農民家庭,1950年高中畢業后,參加抗美援朝,擔任發報員。在戰場上,父親為保護發報機,左腿被嚴重炸傷,受到部隊嘉獎,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國后,父親一開始被安排在臨澧縣民政局工作,但他考慮家鄉缺醫少藥,毅然改行學醫,后回到柏枝鄉衛生院工作。
從醫40多年,父親在救死扶傷的平凡工作中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靠個人的刻苦好學,在治療腦腫瘤的領域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多次被評為省、市、縣先進工作者,參加了常德市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巡回報告團,并被推選為臨澧縣第八屆人大代表、臨澧縣第九屆人大常務委員。1989年,父親被市政府授予“常德市勞動模范”光榮稱號,被省政府授予“湖南省勞動模范”殊榮,并被選為省人大代表。
歲月荏苒,往事如煙。父親常說:“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生病本來就是一件不幸的事,很多人有病治不起,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輕易住院的,廉潔是醫生的本分,學醫先學德。
父親行醫時間長,資歷深,找他看病的人特別多,有本地的、外省的,也有偶爾幸遇的,但更多是慕名而來的。父親對患者均熱情接待,精心治療,關懷備至。他待患者勝親人,不論是患者找上門,還是請他出診,都毫無怨言,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為了患者健康再辛苦也無怨無悔。
在1976年冬的一天,還是凌晨4點,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路上積雪一尺多深,望城鄉楚城村一位6歲患兒唐明頭部疼痛厲害,患者家人前來請父親診治。父親拖著一只殘疾的腿頂風冒雪,步行10公里,趕到患者的家中時,已是通身濕透,家人忙燒火要父親暖身換衣,父親只說一句“救人要緊”。經過及時救治,患兒頭痛緩解。家人望著疲勞的父親,感動得熱淚滿腔,忙拿出200元錢作為診金,父親忙說:“你家里不寬裕,小兒患腦膜炎還要堅持吃藥,你的心意我領了,只要小兒健康,比送什么我都好!”
1988年初春的一個傍晚,望城鄉陳家橋的村民徐明松,因頭痛發熱接父親出診。當時夜幕降臨,大雨傾盆,道路艱難,父親腿腳又不方便,可他二話沒說,就背起急診箱跟著患者家屬一顛一跛地走出了家門。患者昏迷不醒,生命垂危,經過緊急搶救處理,方轉危為安。
徐明松一家五口,父親有支氣管哮喘伴高血壓病,母親的膽結石也經常發病。徐明松是家里的主心骨,孩子還在讀書,家境相當困難。妻子葉松枝哭著請求父親說:您千萬要救活他,救了他,等于救活了我一家啊!”為了給他家治病,父親當時只有80多元月工資,每月抽出20元作為他家的醫療費用補貼,堅持了12年。
父親治療腦腫瘤享有名氣,為了方便外地腦腫瘤患者治療,父親采取書信往來詢問病情、診斷、處方、寄藥,減輕外地患者的經濟負擔。給父親送禮的患者不少,都被父親一一退回。北京鋼鐵學院(現北京科技大學)講師沈拱奎,因16歲的獨生女兒患腦干腫瘤多方醫治無效后請父親治療。父親七次寄去處方和藥物,患者病情明顯好轉,為表達感激之情,沈拱奎連續兩次匯來人民幣800元,都被退回。湖南衡陽市有位腦腫瘤患者想到臨澧縣中醫院住院,因聽說床位緊,便寫信請父親幫忙開個方便之門,同時寄來皮大衣一件、皮鞋一雙。父親立即回信作了解釋,并退回了禮物。身邊人不解地問:“給患者治好了病,患者表示點謝意也是人之常情,你又何必這樣傻呢?何況你家庭也很困難。”父親總是說:“當醫生最起碼的醫德就是不能收受患者財物,千萬不能突破行醫的底線。”
當時我家八口人,除我在醫院工作外,其余均是農村戶口,全家生活靠父親一人工資過日子,生活之清貧就不用說了。
1998年元月30日下午3點,父親因突發心臟病倒在他的診斷桌上,就這樣永遠離開了我們。父親病逝后,清理遺物時,只有一堆堆“紅本本”留給我們,但父親的這些遺產比萬兩黃金都珍貴! 在扼腕痛惜之際,回望他往昔忙碌的身影,動人的場景,無私的奉獻,熾熱的話語,怎不叫我肅然起敬,難以忘懷。他那一件件救人于危難之中的感人事跡,患者至上的高尚醫德,妙手回春的精湛技藝,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愛精神,耀眼奪目的榮譽光環,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永遠激勵我默默前行……父親雖然走了,但他行醫準則和良好醫風永遠是我工作的一面鏡子。(周歲華 湖南省臨澧縣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