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復猷操作中藥熨療器為患者治病。
這張老照片拍攝于上世紀70年代末,距今已經40余年,照片上是孫復猷老中醫在操作由他發明的中藥熨療器為患者治病的情形。
在上世紀70年代,孫復猷所在單位是運輸公司職工醫院,就診的患者多是從事重體力勞動者,因而患頸肩腰腿痛的患者頗多,孫復猷便使用家傳的太乙神針灸法給工友們進行治療,效果顯著。
太乙神針是我國古代艾灸熨法之一,最早載于清代邱時敏編撰的《太乙神針備急灸法合編》,制作方法為:將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黃、白芷、乳香、獨活、硫黃、甘松、香附、丹參、細辛、穿山甲、麝香、云母石等中藥研細末,用桑皮紙置于案上鋪平,先用艾絨鋪底,再將藥末均勻地鋪在艾絨之上,然后卷成直徑約8厘米、長約30厘米的圓柱狀,收貯備用。
太乙神針灸法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活血之功,主治風寒濕痹、關節疼痛、氣郁悶暓、呃逆、胸膈氣滯等。該法在施術時,需要根據患病部位,讓患者呈俯臥或仰臥以使患處暴露在上方,將2~4層紗布蓋在患處,然后將太乙神針用酒精燈(舊時用蠟燭或油燈)加熱后,在人體患處不斷提按,待熱度稍緩而適中時,手持藥針用力按下,令熱深透,涼后再加熱,如此重復操作20余次,每次治療耗時約90分鐘。醫生忙上忙下,一天下來治療不過4~5人次,療效雖好,但操作起來效率低,醫生亦疲勞不堪。鑒于此,孫復猷決意改革熨法,將傳統的太乙神針上升為電器熨療設備。
這一時期,正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國家全面撥亂反正,各行各業百廢待興,全國各地相繼召開了科技大會,提倡科技興國。孫復猷在這大好形勢的鼓舞下精神煥發,甩掉顧慮,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太乙神針的改革中。他把這一設想寫成書面報告上報主管部門,立即引起領導的重視,并批準成立了由孫復猷牽頭的科研團隊,山東濟寧市激光研究所、推土機三分廠、醫療機械廠等單位協助,主攻這一課題。
孫復猷帶領大家不分晝夜地研究設計,歷時近兩年,于1979年5月成功地研制出中藥熨療器。其結構原理是利用紅外線熱源發生器裝置,電源接通后產生紅外線熱量,氣流發生器將冷空氣穿過熱源發生器,形成單向氣流,射入貯藥分解倉,使藥物能在紅外線加熱的作用下得以分解,通過鋁放射罩而射出機外,作用于人體患處,從而達到熨灸的治療作用。
隨后,濟寧市科委組織醫學界專家學者及相關技術人員,對該儀器進行了理論論證及技術鑒定,結論是:“孫復猷同志發明的中藥熨療器,是中醫學熨灸法的革新技術成果,是將傳統的太乙神針上升為電器化,從而結束了傳統而繁瑣的人力操作,是一項劃時代的創造。”這一成果在1979年獲濟寧市科技發明一等獎。
在中藥熨療器即將投入臨床使用時,濟寧市委常委會根據市衛生局和市科委的意見,決定將孫復猷調入濟寧市中醫研究所,以充實中醫的科研隊伍。自此,孫復猷全身心地投入到中藥熨療器臨床應用和全囯首家熨療專科組建工作中,用這一成果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獲得了廣大患者的肯定。
1979年10月14日,《大眾日報》頭版的“醫藥簡報”專欄刊發《孫復猷研究成功紅外線中藥熨療器》一文。1981年2月14日,《山東科技報》刊文《古老療法添新翼——記孫復猷研制成功中藥熨療器》,文中這樣寫道:“兩只灰手,一盞油燈,醫生持針,忙上忙下,病人躺在床上痛苦呻吟,這是過去用熨療法治病的情景”“寬敞的病房里,擺著嶄新的熨療設備,醫務人員一按電鈕,罩口既噴射出芳香的藥味,作用于人體的患處,而且機體旋轉自如,病人談笑自若,時間一到,便自動停機,這是現代用熨療法的情景”。
在這以后的歲月里,孫復猷在完成自己臨床工作的同時,不斷有創新項目問世,如治療慢性腰疼的“犬絨護腰”,治療咽炎的“天寶神茶”,預防小兒腹瀉的“寶寶護腹兜”,治療婦女痛經的“溫經熱敷袋”等。這些創新皆源于孫復猷的博學多識和孜孜以求的敬業精神。(孫興 孫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