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安徽省五河縣原三卜鄉鄧廟村一個中醫世家,70年來我們家族的中醫藥繼承發展和國家的發展密不可分。
中醫世家 源流不息
高祖鄧德云(清末咸豐年間)開始行醫,至我是第五代傳人。祖父鄧賢林在民國時期就跟著曾祖父懸壺濟世,他自制的丸散,用藥少而精,對小兒急慢驚風和肛腸病療效獨到。到父親行醫時,正是缺醫少藥的年代,他成了一名“赤腳醫生”。繼承家族的中醫藥事業是父親最大的心愿,他在自學基礎上配合家傳的秘方,臨床療效顯著,在當地小有名氣。父親為當年“一根針,一把草”的農村衛生政策添磚加瓦,也為我家中醫藥傳承起到承先啟后的作用。
少年壯志 美夢成真
“澤潭,繼承鄧家的中醫藥事業,是我對你的期望,第一步必須腳踏實地,刻苦學習,先成為一名合格的赤腳醫生。”這是父親向兒子發出的心聲。我時刻牢記父親的期冀,決心像父親一樣長大后當一名中醫,繼承家傳的中醫藥事業。10歲的我就開始背《湯頭歌》《藥性賦》《頻湖脈學》,15歲開始就邊上學,邊跟著父親打針、針灸、抓中藥,村民都叫我“小赤腳醫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像春雷震撼祖國大地,國家百廢待興。那時,我通過刻苦自學如愿考上了安徽中醫藥大學,5年的大學生活,我閱讀了大量的中醫古籍,對脾胃病、肛腸病方面的書特別感興趣,并做了10萬字的學習筆記,為以后從事中醫肛腸病治療研究奠定了基礎。大學畢業后,我主動要求回到家鄉,立志終生為鄉親們看病。當地縣政府和衛生局根據我的家庭背景和所學特長決定成立“五河縣肛腸病專科醫院”,委任我當院長,我多年的夙愿終于實現了。
十年拼搏 夢化彩虹
1993年~2003年這10年是我國經濟實力飛速發展的時期,中醫藥發展也翻開了新的篇章。這期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中醫藥納入了政府管理體系,國家按照中醫藥發展規律制定了中醫藥相關政策,在全世界樹立了保護傳統醫藥的典范。我帶領五河縣肛腸病專科醫院職工,乘著中醫藥發展的東風,不斷開展科技創新,深入研究中醫藥在肛腸病防治方面的新方法,結合家傳藥方,獨特的療效使醫院的聲譽傳播到周邊縣市。1993年起,我先后編著了《痔瘡防治問答》《常見肛腸病的防治》《潰瘍性結腸炎的中西醫診治》等書。2000年,我創立的“解毒消癰活血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項目獲安徽省科技進步獎。2002年,我被授予“安徽省跨世紀中醫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稱號。2003年,我被蚌埠市人民政府授予“蚌埠市先進生產工作者”。十年的拼搏,我家代代傳承的中醫藥正在發揚光大。
勇于擔當 成就斐然
近十幾年來,我國的綜合國力日漸強盛,中醫藥事業發展也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我們家的中醫藥更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和傳承。我把祖傳的治療肛腸病一系列秘方申報了國家發明專利,用法律手段把家傳秘方保護起來。兒子、兒媳、女兒從中醫藥院校畢業后,跟隨我做中醫臨床與科研工作。如今,我家的中醫藥事業又有了新一代繼承人:6歲的孫子。他已經能背“麻黃湯,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等湯頭歌,逢人便說:“我爺爺是第五代,我爸是第六代,我是第七代中醫傳承人。”相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家的中醫藥事業會一代一代傳下去。(鄧澤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