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古代科學瑰寶到向世界各國展示中國魅力的亮麗名片,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中醫藥已成為與世界溝通交流、為人類健康貢獻中國智慧的橋梁。
中醫藥如今能夠在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生輝絕不是一蹴而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事業發展高度重視,中醫藥“走出去”逐步呈現出蹄疾步穩的良好態勢。
從2014年2月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頒布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標準,到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成果如雨后春筍般煥發著勃勃生機,在“一帶一路”沿線留下一個個堅實的足印,在世界衛生與健康及文化領域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規范的足印 中醫藥國際化聲音更洪亮
2014年,乍暖還寒的早春2月,在萬千中醫藥人的熱切期盼中,首個中醫藥國際標準——《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正式出版。該標準對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的材質、直徑及長度、硬度與彈性、針尖穿刺力、滅菌、產品包裝、標簽及儲存運輸等方面提出了標準化要求。
“有了這項標準,針灸的服務質量會有明顯的提高。針灸針的生產從小作坊式變成規模化,未來還可以達到智能化無人生產。同時,國際范圍內標準的統一,有利于針灸針的國際貿易,對針灸乃至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都有很大的意義。”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院長趙宏如是說。
如今,全球針灸針使用量從提案初期的約35億支,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約60億支,并且還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長。急速發展的背后,國際標準的推動作用不可小覷。
早在2009年,為促進中醫藥在全球范圍內的規范發展,保障安全、有效、合理應用,中國向ISO提出了成立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249)的申請,并于同年9月在第46屆技術管理局大會上獲得通過。
其實,在中醫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3年前,中國便努力在中醫藥國際標準的制定中積極發聲。2006年11月2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本駐波舉辦經穴部位國際標準化正式會議,來自中、日、韓等9個國家的專家就針灸中使用的穴位定位制定了世界統一的標準,最終,361個人體穴位的取穴定位中有359個穴位的定位標準采納了中國專家的方案。這一以中國方案為主導制定的經穴定位國際標準使我國在中醫藥國際化的進程中掌握了更多主動權。
同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了中醫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研究和申報工作。2010年11月16日,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幾乎全程參與中國政府針灸申遺工作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原秘書長沈志祥曾評價道,這一歷史性時刻不僅意味著國際社會對中醫針灸的肯定,更是以針灸為代表的、擁有數千年歷史的中醫藥文化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2008年,世衛組織首屆傳統醫學大會通過了中國等國家倡導發起的《傳統醫學北京宣言》。宣言呼吁各國政府將傳統醫學納入國家衛生體系,并指明傳統醫學的發展原則、方向和重點領域。2009年第62屆、2014年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兩次通過我國倡導提出《傳統醫學決議》,明確了我國中醫藥在世界傳統醫學領域的引領地位。在我國的倡導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和支持發展傳統醫學,并加以規范。
在此之后,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如虎添翼,繼《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國際標準發布后,由我國主導制定的《人參種子種苗第一部分:亞洲人參》《中草藥重金屬限量》《中藥煎藥機》等40余項ISO國際標準也陸續發布。最先擁有國際標準的中醫針灸早已融入國際醫藥體系。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103個會員國認可使用針灸,其中29個設立了傳統醫學的法律法規,18個將針灸納入醫療保險體系。
同時,中藥也逐步進入國際醫藥體系,已在俄羅斯、古巴、越南、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以藥品形式注冊。
2019年5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納入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這有助于我國建立與國際標準相銜接并體現我國中醫藥衛生服務信息的統計網絡,為世界各國認識中醫藥、了解中醫藥、使用中醫藥奠定了基礎。
交流的足印 中醫藥之花開遍世界
198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包括中醫藥對外交流內容的一系列政策陸續出臺。《1988—2000年中醫藥事業發展戰略規劃》中指出,要建立中醫藥國際交流網點,擴大中醫的國際影響和服務范圍,并首次明確中醫藥對外交流的任務和具體措施,使對外交流有了政策依據。
政策引領為中醫藥“走出去”鋪就了快車道。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積極創造條件,使中醫藥更廣泛地走向世界”。同年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了第一個專門的中醫藥對外交流政策性文件《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十年規劃》。2003年《中醫藥條例》第24條規定“國家支持中醫藥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藥的國際傳播”,首次把中醫藥的對外交流政策固化為國家行政法規。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對外交流中中醫藥被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2013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時任世衛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時表示,中方重視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作用,愿繼續加強雙方合作,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推動更多中國生產的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也是在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中醫藥國際合作專項,計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一批海外中心,在國內建設一批國內基地,制定了一批中醫藥國際標準,以促進中醫藥海外傳播。
2015年6月揭牌的中國—捷克中醫中心是首批由政府支持的海外中醫中心,該中醫中心突破中醫藥進入捷克乃至更多歐洲國家的瓶頸,為海外中醫中心的發展提供了參考和依據。
自這一年起,中央財政經費在4年內累計投入1.3億元人民幣,支持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2家中醫藥機構和企業參與專項建設工作,不少項目得到了國家領導人和外國元首的高度重視和評價,已經成為中醫藥工作服務國家外交和衛生大局的重要載體。
2016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布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注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
這是全面推進中醫藥海外發展的戰略。上海、廣東、四川、陜西、甘肅等省市及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等組織積極響應并開展本地區促進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的工作。其中,甘肅中醫藥大學設立“絲綢之路專項獎學金”,至2018年底已招收35名留學生開展整班制中醫藥學歷教育。為推動中醫藥在“一帶一路”沿線落地生根,該校還與烏克蘭等國共建8所岐黃中醫學院、培訓數百名臨床醫生,并在吉爾吉斯斯坦等地設立4個中醫中心。
2013年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時指出,傳統醫學是各方合作的新領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員國合作建設中醫醫療機構,充分利用傳統醫學資源為成員國人民健康服務。
6年后的今天,中醫藥之花已開遍世界。據不完全統計,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與40余個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簽訂了專門的中醫藥合作協議。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辦了數百所中醫藥院校,培養本土化中醫藥人才。中醫藥海外中心和國內基地合作國家達88個,累計服務外賓約13.4萬人次,其中外籍患者約12萬人次。總部設在中國的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有61個國家和地區的226個會員團體,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有70個國家和地區的266個會員團體。
發展的足印 世界人民享受中醫藥紅利
2015年,一位中國科學家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領獎臺,她就是發現了能夠有效治療瘧疾的青蒿素的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屠呦呦,這是中國科學家因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青蒿素是中醫藥獻給世界的禮物,但中醫藥的貢獻遠不止于此。
遠至2002年,中國和坦桑尼亞就合作試治艾滋病和拓展合作等問題達成共識,主要合作目標是探索中醫藥和坦桑尼亞傳統醫藥治療艾滋病的有效方法和治療方案等。2003年,全球爆發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疫情,中醫藥應對取得良效,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200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共同制定《中醫藥治療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臨床指南》,重點介紹了SARS的中醫藥治療方法、中藥藥方及愈后恢復等內容。
近至日前,諸如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梁繁榮團隊《針刺作為輔助療法治療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等越來越多的中醫藥科研成果登上高影響因子的國際權威期刊,無不彰顯著中醫藥人為世界衛生健康貢獻智慧的不懈努力。
作為有擔當有作為的大國,中國派出了眾多援外醫療隊,其中不乏中醫人的身影。從1963年后,我國開始派出包含中醫針灸醫生在內的援非醫療隊。截至目前,中國已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近70個國家派遣了醫療隊,幾乎每個醫療隊中都有中醫藥醫務人員,約占醫務人員總數的10%。援外醫療隊采用中藥、針灸和中西醫結合方法挽救了眾多生命,受到國際社會的贊賞,中醫藥的療效也進一步受到認可。
2019年4月,商務部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印發《關于開展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建設一批以出口為導向、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基地,要求到2025年,基地全國布局基本完成,中醫藥服務出口占我國服務出口比重持續增長,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形成一批中醫藥服務世界知名品牌。這對于促進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優化我國服務貿易機構,打造“中國服務”國家品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隨著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的日益推進,世界各國人民都享受到了中醫藥帶來的紅利,中醫藥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成為了維護世界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70年的足跡見證著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砥礪征程,70年的足跡也將指引中醫藥國際化步伐穩步向前。(方碧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