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中醫藥事業如何定位,確立怎樣的目標,把握怎樣的工作重點、路線圖和時間表?
舉一綱而萬目張。從《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再到剛剛審議通過的《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一系列高屋建瓴、銜接有序的頂層設計,明確地回答了上述問題。
在中醫藥振興發展的道路上,每一個綱領性文件的出臺,都標注了一個新的歷史坐標。細讀措辭的變化,從“扶持和促進”到“促進”,從“發展”到“傳承創新發展”,一減一加,展現了中醫藥由弱到強、路線愈發明晰的發展歷程。
春風: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009年5月,全國中醫藥工作者的心是熾熱的。這一年,國家啟動新一輪醫改,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用被寫進了醫改方案。同年,作為醫改的配套方案,《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爐,從國家戰略高度對中醫藥發展進行頂層設計。
然而就在《意見》頒布的前幾年,“取消中醫”的論調還一度甚囂塵上。一些網站掀起了“廢除中醫中藥”的討論話題,有人甚至發起“取消中醫”的簽名活動。
“我們要發揚光大中醫藥事業,這是毫無疑問的。”對這類言論和活動,原衛生部予以明確回擊。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提出要“制定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發展的政策措施”。與此同時,衛生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深入各地進行大量實地調研,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并開展了系列專題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意見》的送審稿,報經國務院審議發布。
“充分認識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意見》開宗明義,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強中醫藥工作,開創中醫藥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局面。
這份來之不易的綱領性文件,讓中醫人心中暖流涌動,也鞭策中醫人砥礪前行?!兑庖姟烦雠_后,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黨委、政府更加重視中醫藥工作,各省紛紛召開中醫藥發展大會,出臺了關于加快中醫藥發展的相關意見,加強了中醫藥管理機構建設,增加了對中醫藥的投入力度。
隨著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將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需求也愈發迫切。
“應樹立中醫藥科學性、先進性的理論自信,發展中醫藥要形成一個國家戰略,將中醫藥納入國家各項具體發展政策中。”2013年6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中醫藥發展戰略座談會,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李慎明說。
2014年初,國務院分管領導在聽取國家衛生計生委工作匯報時指出,要抓緊研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研究提出促進中醫藥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2014年5月,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的領導下,政策法規與監督司完成前期戰略課題研究,并在隨后開展規劃起草與上報工作。從國務院2016年2月14日審議規劃,至2月22日規劃正式印發用了不到10天時間,這與中醫藥行業內外無數專家同仁付出的心血與汗水分不開。
為了加速規劃出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多次研究部署,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戰略規劃編制辦公室,并建立了聯絡員機制,共組織召開專家論證會20余次,行業內外約200多位專家參加。先后在安徽蕪湖、北京、上海等多地研究討論,并赴山西、甘肅、福建等地進行調研。同時委托中國中醫科學院信息所、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分別從綜合、創新、繼承3個維度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并多次征求了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國務院醫改辦各成員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多次征求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醫藥管理部門、局機關各單位的意見和建議,征求了部分院士、國醫大師、專家的意見和建議。
2016年2月,《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正式印發,吹響了中醫人的集結號。
時隔17年,再度以國務院名義發布一個行業的中長期規劃,意義十分深遠,彰顯了中醫藥戰略地位的大幅提升。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中醫藥的重要論述的具體舉措,是黨和國家中醫藥方針政策與時俱進的具體體現,也是中醫藥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全價值鏈特征”的生動體現。
《規劃綱要》明確了未來15年我國中醫藥發展方向和工作重點,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旨在發揮中醫藥在促進衛生、經濟、科技、文化和生態文明發展中的獨特作用,統籌推進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
作為中醫藥發展的國家方略,《規劃綱要》可謂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化雨:解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突出問題
如果將支持中醫藥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比作灌溉田園的水流,那么賦權充分、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就是四通八達的水渠,適應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的法規體系則是安全閥和加速器。建立健全中醫藥法規體系和管理體系,理順機構職能,賦予法治保障,有利于推動中醫藥發展政策的落地落實。
“從制度體系看,相對獨立的中醫藥法律法規體系還未建立,現行衛生政策法規等相關制度與中醫藥特點規律還不相適應,有利于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制度需進一步健全。”201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作出上述判斷。
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離不開法治的保障。2003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對促進、規范中醫藥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中醫藥事業發展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如中醫藥服務能力不足,中醫藥服務領域出現萎縮,醫師管理、診所管理和藥品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等等。
《規劃綱要》明確,推動頒布并實施中醫藥法,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法規和部門規章,推動修訂執業醫師法、藥品管理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構建適應中醫藥發展需要的法律法規體系。
《規劃綱要》印發后10個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出臺。國家層面的配套規章也快速跟進,《中醫診所備案管理暫行辦法》《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古代經典名方中藥復方制劑簡化注冊審批管理規定》等配套文件陸續出臺,進一步激發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潛力與活力。
各地也紛紛響應,抓緊落實,陸續開展地方條例制修訂相關工作。目前,河北、湖北已率先完成中醫藥條例的修訂并頒布。
中醫藥管理體系的建立健全,也對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兑巹澗V要》明確提出,健全中醫藥管理體制。按照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創新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級中醫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領導機制,切實加強中醫藥管理工作。
《規劃綱要》印發后不久,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牽頭,36個部門和單位統籌協調中醫藥工作,對全國中醫藥工作進行宏觀指導。
《完善中醫藥政策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圍繞建立健全中醫藥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的目標,部署實施一批政策研究項目。與此同時,地方中醫藥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甘肅、浙江等地新設立了地市級中醫藥管理局,江蘇、河南等地在地市級、縣級衛生管理部門下新設了單獨的中醫科室。15個省份的衛生監督部門成立了專門的中醫藥監督執法科室。
潤物:中醫藥資源潛力活力充分釋放
細讀近兩年密集出臺的頂層設計,不難發現,這些政策間也有自己的層次和邏輯。
《意見》《規劃綱要》等綱領性文件作出整體部署,描繪了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路線圖”。細分到各個領域,《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實施方案》《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文件的出臺,豐富了中醫藥發展的制度內涵,細化了各項工作開展的“施工圖”。
頂層設計激發了來自基層的強大發展勢能,充分釋放了中醫藥資源的潛力與活力,中醫藥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中醫藥服務體系得到加強、服務能力穩步提升,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服務量占醫療服務總量的比例由2009年的14.3%上升到2018年的16.1%,公立中醫醫院比公立醫院門診次均費用低10.8%,住院人均費用低24.7%,創造了發展中大國維護人民健康、防病治病的獨特模式和發展道路。
——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得到重視,獨立設置的中醫藥本科院校有25所,評選表彰三屆國醫大師90名和首屆全國名中醫100名。截至2018年底,建設了1413個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851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和64個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
——科技創新取得一系列成果,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40個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立,2000年至今共有117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勵。
——中醫藥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了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一批個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2019年5月25日,第72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通過了《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首次將起源于中醫藥的傳統醫學章節納入其中。
這個夏天,我們的心潮愈發澎湃。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這將是我們黨歷史上專門部署中醫藥發展的一個重要文件,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醫藥工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凸顯了在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中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和價值作用。
我們期待著《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的發布,期待站在新時代的歷史坐標上,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這一意見的指引下,中醫藥以嶄新的姿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充分發揮作用,成為建設健康中國的主力軍,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黃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