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初春,嶺南“岐王”梁乃津從廣州出發,奔向2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他此次進京肩負一個重要的任務——評審全國范圍內征集的1700余份中醫藥學術論文。為了完成這項任務,年近古稀的梁乃津和任應秋、趙恩兢等19位專家經常夜半方臥,黎明即起,他們干勁兒十足,忙碌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都是在為召開“中醫界一次空前的盛會”——首屆全國中醫學術會議做準備。這次大會召開后,中醫藥學工作者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中醫藥人的學術性群眾團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前身)。
幾浮沉 春天悄然而至
中醫學術團體的歷史源遠流長。
新中國成立后,在“團結中西醫”方針的指引下,各地中醫學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1950年5月,北京中醫學會宣告成立,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中醫學會。此后不久,廣州、上海、天津、山西、江蘇、黑龍江等地相繼涌現了一批中醫學會。
當時,中西醫交流互鑒成為潮流。然而,衛生部門對中醫采取不適當的限制,嚴重影響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提高,中華醫學會甚至曾一度不吸收中醫會員,中醫學術交流也受到了嚴重阻礙。很快,衛生部門的錯誤做法遭到了毛澤東主席的嚴厲批評。
1954年,中央文委黨組出臺《關于改進中醫工作問題給中央的報告》以及1956年,衛生部黨組向中共中央遞交的《關于改進中醫工作的報告》為中醫藥人加入學術團體打開了大門。據新華社報道,至1956年底,已有1000多名中醫師入會。
但中西醫特點不同,差異巨大,為了更好地進行中醫藥學術交流,中醫藥界人士在1965年醞釀成立全國性的中醫學會。然而“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這一呼聲戛然而止。
中醫學術團體發展再次進入蟄伏期,直到1978年8月,衛生部向中共中央提交了《關于認真貫徹黨的中醫政策,解決中醫隊伍后繼乏人問題的報告》。鄧小平作出批示。9月24日,中共中央以[78]56號文件向全黨轉發衛生部《報告》。中醫獲得了再一次“解放”,中醫藥學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幾經浮沉,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成立中醫藥學工作者的學術性群眾團體終于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集群賢 共商發展大計
1978年,[78]56號文件的出臺成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而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也為中醫藥行業吹來了繁榮學術的東風。
時不我待。時任衛生部副部長崔月犁與時任中醫局局長呂炳奎決心把握住難得的發展機遇,發起成立一個全國性的中醫藥學工作者的學術性群眾團體。1978年6月,在衛生部為貫徹全國科學大會精神召開的全國醫藥衛生科學大會上,崔月犁和呂炳奎向中國科協和衛生部遞交了《關于成立中醫學會的報告》。
根據中國科協和衛生部的指示([78]衛政655號文),1978年6月11日,中醫學會籌備委員會在北京成立,并舉行了第一次會議。
會上,呂炳奎代表籌備委員會發言:“中醫學會籌備委員會的成立是貫徹落實黨的中醫政策的具體體現…盡早成立中國的中醫學會,努力繼承、發掘和整理、提高中國醫藥學的豐富遺產,積極開展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學術交流、科學普及活動,不斷提高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水平,促進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出成果,出人才,為創造中國統一的新醫學新藥學而奮斗。”
短短數月,這個19人組成的籌備委員會共召開了12次會議。籌備委員會最終決定,大會代表人選由籌備委員會指定名額,各省、直轄市、自治區民主推選。同時,為了交流學術經驗,摸清中醫藥學術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明確今后的方向和任務,籌備委員會決定向全國征集中醫藥學術論文,擇優選用,經過專家的幾輪評審,最終選了39篇文章在大會上發言。
與此同時,各地推選的380余名代表收到“英雄帖”,趕往北京“會師”。至此,不同流派、不同專科的中醫藥人終于不再散落天涯,而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大家庭”。
1979年5月18日上午8時,首屆全國中醫學術會議在北京西苑飯店隆重舉行。呂炳奎在會上介紹,這次會議的主要議程一是交流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學術經驗,探討學術問題,檢閱學術成果;二是成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及其所屬的針灸學會。
時任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在大會開幕式上作了重要講話。他說,召開全國性的中醫學術會議,成立全國性的中醫學術組織,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而且在幾千年的中醫發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78]56號文件如何落實?中醫藥學“后繼乏人”的問題怎么解決?大會持續了整整七天,與會者對中醫藥事業的建言獻策熱情絲毫不減。有人提出,日本等國已經設立了針灸大學,大力培養針灸人才,而我們作為“針灸的祖國”,卻連一個針灸學系都沒有;還有的代表提出,應該給中醫醫療機構營造更好的環境,安排基建計劃時多考慮中醫機構。
這些激烈甚至有些尖銳的問題和建議反映了無數中醫藥人的拳拳之心。參加會議時,許多老中醫年事已高,很多人在會議開幕時萬分激動地說:“我們再來首都的機會恐怕不多了,熱烈盼望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如果中央領導由于國事繁忙、日理萬機,不可能抽出時間來接見我們,就請衛生部的領導把我們的心情匯報給中央領導同志,并代表我們向黨中央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閉幕式當天下午,時任中共中央主席的華國鋒在陳慕華副總理的陪同下,接見了出席本次大會的部分代表,聽取匯報后作了重要講話。
就這樣,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在中醫藥人的熱切盼望中誕生了。它成為一塊“根據地”,讓中醫藥人有了“心靈的歸屬”;它也成為一片熱土,讓中醫藥人前赴后繼,在事業中耕耘,揮灑汗水。
再出發 興中醫利千秋
2002年,學會二度易名,正式更名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伴隨著新的名字,它與歷久彌新的中醫藥一同邁進了新世紀的大門。
近年來,中華中醫藥學會在中醫藥學術交流、科技咨詢與服務、科普宣傳、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方面已經成為一面獨特的旗幟,高高飄揚。
為強學術之基,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編寫多部學術著作,成立多家學術期刊。一時間,《長江醫話》《黃河醫話》《北方醫話》《南方醫話》《燕山醫話》相繼問世。《中醫必讀百部名著叢書》將百種實用經典古籍精心分類整理,加以注釋,引導讀者諳熟典籍、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還有許多反映現當代名醫大家的學術思想的出版物如《鄧鐵濤學術思想研究》《名老中醫處方墨寶》等。《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中醫藥管理雜志》等學術期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成為中醫藥學術交流的“園地”。
不僅如此,中華中醫藥學會充分發揮專家團的“智庫”作用,為中醫藥決策提供咨詢服務。制定了中醫藥理論整理研究十年規劃,搶救中醫藥理論,為實現中醫現代化創造條件。同時推動中醫病歷書寫規范化建設,研究制定符合中醫特點的病歷書寫格式和要求。學會還承接中國科協關于中醫藥參與重大傳染性疾病防治對策建議課題,開展中醫藥臨床標準制定工作等。
為興科普之業,學會組織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開辟網絡等多樣化傳播渠道,創作了形式豐富、生動活潑、貼近百姓生活的科普電視紀錄片、書籍。
人才是中醫藥事業振興的關鍵。為了解決“后繼乏人”的問題,中華中醫藥學會舉辦數千項繼續教育活動,十幾萬人次參加過學習和培訓,其中不僅有高層次中醫藥人才,更有散布在廣大農村和城鎮社區的基層中醫藥人。
一個行業不能沒有標桿。為立行業榜樣,學會組織開展學術評選活動和表彰活動,激勵人才競先爭優。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成為我國唯一代表中醫藥行業行使獎勵權力并代表行業最高水平的獎項。
作為中醫藥人的“根據地”,中華中醫藥學會不僅是中醫藥人勤業競先的“舞臺”,也是中醫藥人充滿溫情的“家園”。
2003年,“非典”爆發。學會向各地方學會和專科分會發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積極發揮學會聯系黨和政府與中醫藥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動員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堅守崗位,認真履行職責;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和專家優勢,積極組織專家開展攻關;認真總結規律經驗,并及時上報。危急時刻,這份通知成為中醫藥人的一根定海神針,鼓舞了一線工作者的士氣,振奮了中醫藥人抗擊“非典”的信心。
風雨過后見彩虹。危機之后,中華中醫藥學會迎來了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來自全國各地和解放軍系統的中醫藥會員代表近500人參加了大會。這個年輕的組織影響力早已拓展到了國際,來自澳洲、新加坡、泰國、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等16個國家和地區的中醫藥學術團體的友好人士出席了此次大會。
如今,中華中醫藥學會已經滿20周歲,它由一顆幼苗成長為一顆大樹,開枝散葉,長成擁有91個分會的中醫藥人“大家庭”。在中醫藥振興發展的征途中,貢獻不可阻擋的強大力量,成就新的光榮與夢想。(羅乃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