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北中醫三附院)院長王成祥重新體會到了坐在考場里的感覺。
曾經擔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副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棗莊醫院院長的他,面試過很多求職者。他清楚地知道,醫院發展需要怎樣的人才。
但來到北中醫三附院之后,面對“中西匯通,德厚技精”的院訓,他覺得自己成了一個考生。
1964年建院以來,這家醫院幾易其名,從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北京指揮部醫院、北京城建醫院到北京冶金醫院,一直保持著西醫院的傳統。2006年,它被劃轉至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中西醫結合醫院。
三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的發展之路如何才能走得好?面臨新時代新變化,這所醫院又迎來新的挑戰。這張考卷里的每一道題目,都在考驗王成祥的智慧。
北京市朝陽區安外小關街51號,就是他的考場。
選擇題:怎樣取得最好療效?
“患者需要什么,我們就選擇什么”
2017年,一位肺部耐藥菌感染的老人找到王成祥,因為一場流感,他的病情迅速發展,出現多種病原微生物的混合感染,很快住進了該院ICU,期間他幾度收到醫院發出的病危通知書。
長期以來,治療老年人肺部感染,西醫常采用抗生素,但一段時間后病人的身體產生耐藥菌株,再繼續使用抗生素療效不佳。
他感染的這種鮑曼不動桿菌,根據藥敏和臨床治療經驗,是一種泛耐藥菌。怎么與死神賽跑,搶回老人的生命?
當這道選擇題擺在他的面前,中醫出身的王成祥知道,選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肯定沒有錯。
早在幾年前,他的課題組就在全國400多例中重度老年肺炎患者中進行臨床試驗,采用公認的隨機對照多中心雙盲雙模擬臨床試驗,到了第二周,中藥組的療效顯現,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那時,中醫藥的介入為抗感染領域帶來的新思路就讓王成祥看到了中西醫結合的前景。
因此,在這次的治療中,王成祥選擇了用清熱解毒化瘀、豁痰開竅的方藥聯合標準抗感染治療。經治療,患者咳嗽、咯痰癥狀明顯改善,不久后就痊愈了。
事實上,王成祥的選擇也是醫院發展的選擇。
中西醫匯通,是醫院選擇的發展方向。為患者提供最佳診療方案,是選擇這一方向的最終目的。
圍繞重大疑難病癥、中醫優勢病種、危急重癥三個方向,醫院發展出了腫瘤科、骨科、腦病科、脾胃病科等9個國家級重點專科及42個重點專病門診。
中西醫優勢互補,展現出單純西醫或中醫所沒有的良好療效,口碑很快在患者中傳開,更多的患者慕名而來。王成祥手上的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在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醫院的門診量有了大幅提升,2018年門診量比劃轉前15年門診量的總和還高8倍,外地患者的數量增加了近70%。
王成祥說:“實踐證明,中西醫匯通,是這所醫院發展的最優選擇。”
連線題:怎樣匯通中醫、西醫?
“中西醫之間沒有壁壘,應該相互學習”
一邊是中醫,一邊是西醫,把兩者連起來,合作無間,才能更好地攻克疾病。為了做好這道連線題,醫院做了很多努力。
在針灸微創腫瘤科,中西醫的連線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這個國內“獨一家”的科室,2015年由著名針灸專家黃金昶設立,并引進了擅長腫瘤介入微創治療的醫生李睿。
從李睿的履歷上看,他是一個“徹底”的西醫。2009年,還在北京佑安醫院工作的李睿發現自己的一些癌癥患者出現了復發和轉移。他認為只關注局部治療效果的西醫已經很難解釋和解決這樣的問題,于是他建議這些患者去找一些中醫腫瘤專家進行調理。
不少患者反饋,中日友好醫院的醫生黃金昶治療腫瘤效果突出,得知黃金昶在北中醫三附院成立針灸微創腫瘤科后,李睿便慕名而來。
在跟隨黃金昶學習的過程中,他發現,針灸更適合淺表腫瘤治療,微創則針對深層實質器官腫瘤治療,兩種方法都能刺激機體免疫系統,促使腫瘤萎縮或壞死。此外,化療與針刺相配合,可以使腫瘤對化療的敏感度增加,療效明顯提高。
“腫瘤未見強化,密度均勻”,一位患者復查后的CT 報告證明了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實打實的療效,他漸漸從一個“徹底”的西醫,轉變成了一位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專家,成為北中醫三附院的一員干將。
目前,黃金昶團隊治療的腫瘤患者已經超過30萬例,形成了中醫藥、針灸、介入治療、放療等中西醫診療技術有機結合的診療體系。并且,針灸微創腫瘤治療模式,引起了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的關注。2015年,該中心派研究人員到北中醫三附院針灸微創腫瘤科,同黃金昶團隊進行交流學習。
如果說,針灸微創腫瘤科的建立,是醫院中西醫結合的首創,那在骨科,中西醫之間碰撞出的火花更加燦爛。
2006年,北京中醫藥大學骨傷科研究所與原冶金醫院骨科共同組建臨床科室,很多科室里的“老西醫”開始被迫學習中醫。當時,他們中的很多人并不了解中醫,內心也有一定的抵觸情緒。
這一點,該院手足外科主任陳兆軍深有體會:“以前,我們科室有一位‘老西醫’,一開始他對中醫在臨床的療效很不屑,甚至多次為了用不用中醫治療和我爭得面紅耳赤。”
過了一段時間,一次陳兆軍無意間路過他的診室,卻發現他在用正骨手法為病人做治療。
原來,隨著在臨床中見證中醫的療效,這位“老西醫”也開始學習中醫、認識中醫、使用中醫了。特別是他的中醫診療方法受到患者的好評以后,他成了十足的“中醫粉”。
“以人體來類比中西醫,西醫是骨骼,中醫是肌肉,只有骨骼沒有肌肉,則沒有營養,而只有肌肉沒有骨骼,就沒有支撐。”作為科室的老大哥,陳兆軍覺得,這些轉變是必然的,因為中西醫結合充滿著魅力,如果你感受過它的療效,就一定會被它所吸引。
現在,在中西醫的共同努力下,原來的大骨科已經發展成為五個科室,每個科室都形成了手術、微創、中醫手法、中醫康復等為一體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模式。
填空題:怎樣與患者心意相通?
“打造群眾就醫首選的服務型醫院”
一年多前,60多歲的劉健左肩臂疼痛,來到全科門診找薛蓮醫生,打算做按摩治療。
薛蓮看了他的癥狀后,建議他去做個心電圖。
手臂疼要拍心電圖?一般人肯定心里打鼓,但劉健一直在薛蓮這里做慢病管理,他很信任她。
果然,心電圖結果顯示數據異常。當天,劉健從社區轉診到北中醫三附院,之后做了心臟支架手術。“是全科醫生救了我一命。”劉健說。
這一幕發生在北中醫三附院下轄的惠新北里社區衛生站。在這里,醫生從不對患者說:“對不起,您的病不在我的專業范圍內。”
薛蓮就是全科醫生中的一員。2017年,薛蓮在北中醫三附院結束了自己為期2年的全科規培,她感到,全科醫生是把人看成一個整體而非一個個“零件”,對于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危急重癥的轉診都有重要意義。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掛什么科,找全科醫生就對了。”畢業后,薛蓮選擇了做一名全科醫生,成了患者們的“健康管家”。她的成長得益于醫院對于全科醫學的重視。2015年,北中醫三附院率先招收全科醫學碩士,打通了中西醫之間、專科之間的聯系。
該院副院長徐峰認為,全科醫學碩士的培養,對于整個中醫事業的發展和中醫藥教育的探索都有意義,不僅為社區輸送了人才,還為中西醫間的匯通架起了橋梁。
“對于全科醫學的探索,填補了這一領域的長期空白狀態,是醫院將患者放在首位,打造服務型醫院的必由之路。未來除了在社區,我們也會在醫院開設中醫全科門診,方便患者就醫。”徐峰說。
除此之外,醫院的發展處處都體現著打造“服務型醫院”的用心。
為了方便患者就醫,醫院上線患者移動服務平臺,實現“互聯網+”全流程醫療服務,提供包括預約、繳費、查詢檢驗報告等服務。醫院的專科也分別開通了微信公號,方便患者線上咨詢。
去年,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就診需求,治未病中心首次在周末開診,患者在周六也可以看上專家號。在治未病中心患者還可以享受到艾灸、刺絡放血、穴位敷貼、拔罐等中醫藥適宜技術。
“當前,中西醫結合已成為世界醫學的發展方向,堅持中西醫匯通,為患者提供最合適的診療,同時以患者為本的服務跟進到位,建設患者心目中的最好醫院,是我們的目標。現在,我還是一個考生,但我對這場考試滿懷信心。”王成祥說,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對于醫院來說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我相信,我們一定會為患者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