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劉家放,1949年1月出生,1977年畢業于吉林醫科大學中醫系,歷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副主任、主任。與共和國同齡的他長期從事中西醫結合普通外科、泌尿外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并承擔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和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本科的授課及臨床教學任務。參與編寫《中西醫結合外科學》《中西醫結合泌尿外科學》等著作,發表論文及科普文章十余篇。
“這是我參加‘西學中’班時的學習筆記,現在都交給你了,你要好好學習中醫。”上世紀70年代初,當早已在西醫領域赫赫有名的舅舅吳階平將一疊厚厚的中醫書籍遞到劉家放手中時,還沒有學習過中醫的他便對中醫產生了深深的好奇:中醫到底有怎樣的魅力,能吸引一位西醫大專家認真學習?
這個問題的答案,他花了50多年的時間去追尋。50多年來,北京中醫醫院外科診室里懸掛著的一面面錦旗見證了他追尋的腳步。
如今,70歲的劉家放終于能交出自己的答案。他說,中醫是一種仁術。

1977年,劉家放從吉林醫科大學中醫系畢業。

1991年,劉家放(右)和吳階平(左)在北京第二屆國際泌尿外科會會場。
命中注定的中醫情
“正面學中醫,反面學西醫。”70年代初,在內蒙古插隊的劉家放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道路。
把一枚硬幣高高拋起,落下時迅速用手掌蓋住,偷偷打開看一眼,“又是正面!”劉家放心中暗想:難道命中注定我要學中醫嗎?
如果了解劉家放的家庭背景,就不難體會當年他想學習西醫的心情。家族中隨便說出一個醫生的名字,都是新中國醫學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筆。大舅吳瑞萍是小兒科專家、北京兒童醫院創始人之一,二舅吳階平是我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三舅吳蔚然是著名的外科學家、北京醫院名譽院長,四舅吳安然是免疫學大家。4個舅舅先后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都是西醫領域的領軍人物。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所有人都認為他學西醫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命運總會帶來“意料之外”的驚喜。在內蒙古,劉家放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貴人”——吉林醫科大學中醫系的招生老師。
當時,吉林醫科大學中醫系在內蒙古招生,看中了有一定醫學知識的劉家放,覺得他是學習中醫的“好苗子”,力薦他進入中醫系學習。
面對這個機會,劉家放有些猶豫:“學中醫,真的適合我嗎?”
帶著這個疑問,劉家放咨詢了自己的“大咖”舅舅吳階平。聽到他要學習中醫的消息,吳階平很開心。不僅告訴他中醫藥的良好療效,更將自己學習中醫藥的訣竅一并傳授給了他。
自己崇拜的舅舅都這樣認可中醫藥,他的疑慮煙消云散了。1974年,劉家放來到吉林長春,開始了他與中醫長達數十年的緣分。
“燃燒”50年的中醫心
70歲生日那天,劉家放為自勉創作的詩歌最能體現他的人生追求:“年至七十未懸車,只為消遣無所期。未解岐黃精髓論,愧對家族大國醫。雕蟲小技亦仁術,身在杏林盡所及。隨心所欲不逾矩,與君攜手共古稀。”
學不止步,在50年的中醫生涯中,他也正是這樣做的。
1977年從吉林醫科大學畢業后,劉家放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北京,進入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工作。1年后,改革開放為中醫院帶來了發展機遇。國家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作為北京市較早建立起來的中醫院,北京中醫醫院也逐步發展起來,這也給劉家放所在的外科帶來了發展契機。
抓住時代機遇,劉家放確定以泌尿外科這一亞專科作為自己的專攻方向。他結合中藥方劑對泌尿系腫瘤、結石、前列腺疾病進行治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中西醫結合治療理論與方案,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
上世紀90年代初,在臨床工作之余,他又擔起北京中醫藥大學本科和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本科的授課及臨床教學任務。
1995年,劉家放任北京中醫醫院外科主任,他力求將外科打造為集臨床、教學、科研于一體的現代化科室。也是在那一年,他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進修,為北京中醫醫院引進了先進的內鏡微創技術,開啟了該院泌尿外科以中醫特色診療與現代微創技術相結合為特色的發展道路。
他注重發揮中西醫結合優勢治療外科疾病,加強中醫藥在外科中的應用,堅持中醫為主、西醫為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工作方向,在保持中醫特色的同時發揮西醫在手術尤其是微創手術方面的優勢,外科在他的帶領下逐步發展壯大。
退休以后,他仍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不斷學習、不斷追求、不斷發展,即使如今已到古稀之年,他還躬耕在臨床一線,為中醫外科的發展貢獻力量。
劉家放清楚地知道,這份對中醫的熱愛,將一直在他的心臟里“燃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