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70年風起云涌,70年滄桑巨變,70年的歷史畫卷,記錄了黨中央領導中醫藥事業創造的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見證了中醫藥人矢志不渝砥礪奮進的不變初心。本版自今日起,開設“壯麗70年·黨領導中醫藥發展歷程”專欄,回望中醫藥發展70年的偉大成就、重要事件、光輝歷程,再現黨中央對中醫藥事業的重視與支持、關注與期望、再一次凝聚全行業的精氣神,共推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上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五星紅旗徐徐上升。那一天,中國人民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歷史由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然而面對中國積貧積弱的社會面貌,黨和政府在為人民群眾創造健康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仍需前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成為指導新中國衛生工作建設的四大方針,開始在全國全面貫徹實施。方針不僅為新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保證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四大方針的確立被一些學者稱為“新中國第一次衛生革命”。而這四大方針中的前三項都與一場會議的召開密不可分。
1950年8月7日~19日,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召開。在這場為期13天的會議上,“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成為衛生工作的三大原則,奠定了新中國衛生工作的基礎。
貧病交加狀況 急需政策指導
成立之初的新中國,各項事業百廢待興,衛生工作作為民生之基,狀況同樣堪憂。在1950年6月召開的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時任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在提案中描述:“各種地方病、多發病人仍很嚴重”“無衛生組織結構,鄉村患病率必然增加”“中國人民由于長期地受民族壓迫、封建摧殘,處在迷信、不衛生、貧困的生活條件下”。
這樣的描述在許多資料中得到了印證。有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均期望壽命35歲,各種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當時全國人口約有4億7500萬,據估計每年死亡500多萬人,并約有1億人口斷斷續續地罹患各種輕重不同的疾病。根據鄉村的一般調查,其中80%的患者得不到合理治療,也就是說,每年約有400萬死者和8000萬患者未曾得到合理的醫藥救助。
4億7500萬中國人民的健康狀況關系著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民眾貧病交加的狀況使剛剛誕生的新中國面臨嚴峻的考驗。在如此形勢和情形下,開展全國衛生工作迫切需要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指導。
1949年9~10月間,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衛生部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衛生行政會議,會后毛澤東主席批準,將“預防為主”確定為衛生工作的總方針。毛澤東主席在接見第一屆全國衛生行政會議代表時指出:必須很好團結中醫,提高技術,搞好中醫工作,發揮中醫力量。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正式成立。衛生部成立后為制定衛生工作方針做了大量工作。為了深入分析新中國的衛生狀況和人民對保健的要求,對衛生工作方針形成統一認識,召開一個輻射全國的衛生會議成為當務之急。
1950年8月7日~19日,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在北京燕園召開。李德全指出召開此次會議的目的“就在于交流和總結過去的經驗,討論和更明確地肯定今后全國衛生建設的總方針,并制定出一些具體辦法來保證這一方針的貫徹”。
親歷者高恩顯在《衛生立業的基石——憶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中回憶到:“會議的準備工作是從1949年11月,軍委衛生部召開衛生行政會議之后開始的,經過8個多月的醞釀準備,時機成熟了,需要召開會議統一認識,確定衛生工作的大政方針了。”
高恩顯回憶,8月的北京,天氣已經非常炎熱,但燕園在蒼翠樹木的掩映下卻令人感到清新、舒暢。各大行政區和解放軍推選出參加會議的代表參加了8月7日上午召開的預備會議,選舉出45人組成的大會主席團。與會代表根據行業不同被分為6個專題組:教育組,宮乃泉為組長;公共衛生組,齊仲桓為組長;醫政組,白備伍為組長;中醫組,錢信忠為組長;藥政組,李維楨為組長;軍隊組,殷希彭為組長。
團結中醫西醫 鞏固統一戰線
新中國成立初期,與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反差極大的是,全國正式西醫僅有2萬人。這提醒人們,僅僅依靠西醫改善新中國的醫療條件和衛生狀況是不可能的,2萬西醫必須與扎根本土的50萬中醫團結起來,共克時艱。
1950年8月7日下午三點,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正式開幕。毛澤東主席為這次會議題詞:“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為開展偉大的人民衛生工作而奮斗!”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李濟深和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黃炎培以及內務部副部長陳其瑗等參加了會議。時任衛生部副部長蘇井觀首先致開幕辭并提出本次會議的四項任務:一是確定衛生工作總方針;二是討論衛生教育如何實施;三是研究國防軍衛生建設的任務;而第四點則是團結一切力量。由此可見,如何團結一切力量,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成為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
朱德在會上作重要講話。明確了會議召開的兩大重點問題:第一,政府和軍隊的衛生醫藥工作應當確定為群眾服務的方針,并依靠群眾去推動和發展人民的衛生事業……第二,如何貫徹為群眾服務的方針、怎樣依靠群眾。在第二個重點問題中,他還特別強調了讓中西醫務人員要團結起來,互相學習,共同發揮所長,為群眾服務的重要性。
朱德的講話為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指明了方向。在之后的會議日程中,時任衛生部部長李德全和時任衛生部黨組書記、衛生部副部長、中央軍委衛生部部長賀誠分別作政府衛生工作報告和軍隊衛生工作報告。之后,蘇聯專家介紹了衛生工作經驗。11~14日,會議進行了分組討論。15~16日,各大組分別向大會匯報討論情況并作總結發言。17~18日與會代表參觀了醫藥衛生展覽會。
經過商討,會議最終確定了衛生工作“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的三大原則。其中,“面向工農兵”明確了服務對象,衛生工作首先要為戰斗在生產和國防第一線的工農兵服務;“預防為主”明確了業務方針和工作方法,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手段,積極控制傳染病、社會病、地方病、職業病的流行;而“團結中西醫”則明確了衛生工作的主體,即毛澤東主席題詞中所說“團結新老中西各部分醫藥衛生工作人員,組成鞏固的統一戰線”。實際上是明確了處理中西醫關系的總的原則。
19日,會議接近尾聲。賀誠作會議總結發言。他肯定了會議取得的成果,概括了會議商討的十一項主要問題。在第五點“醫藥界團結問題”中,賀誠指出:“醫藥界團結合作,在保障中國人民健康的問題上,是有重大意義的。”他強調:“首先重要的是中西醫的團結。”賀誠的總結,充分表達了會議討論的意見,得到了與會人員的一致認可。
為期13天的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結束了。但會議確立的為人民健康服務、防患于未然、發揮中西醫各自優勢等諸多思想精髓延續至今,在今天健康中國的建設中持續發揮著作用。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6.7歲。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5歲到如今的76歲,衛生事業的快速進步或許在數十年前的那次會議召開后就已然注定。
鏈接
1949年
•11月 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成立,衛生部的醫政司下設醫政處、衛生教育處和藥政處;醫政處下設醫政科、機關衛生科、中醫科。
1950年
•5月 北京中醫學會成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成立的地方性學術團體之一。
•9月 中央衛生研究院決定籌建中醫研究所。
1951年
•5月 衛生部發布《中醫師暫行條例》和《中醫師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8月 衛生部所屬針灸療法實驗所在北京成立。
•9月 北京中醫進修學校成立。
•11月 衛生部發布《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
•12月 衛生部發出關于組織中醫學會的指示,并附有中醫學會會章(草案)。
•12月 衛生部發布《關于組織中醫進修學校及進修班的規定》。
1953年
•5月 衛生部醫政司的中醫科改為中醫處。
•7月 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中醫委員會。
•11月 中華醫學會成立中西醫學術交流委員會,衛生部副部長傅連璋任主任委員,名老中醫蕭龍友、孔伯華、施今墨等任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