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代表委員們認為,中藥、中成藥在醫藥政策和實際使用中受到限制,建議中西醫并重。
“經過40年改革開放,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中醫藥事業也應該與時俱進,而不是在這時,各個相關部門采取一系列不同的政策,使得中醫藥產業在最近幾年呈現下行趨勢。”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康恩貝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季強在2019年醫藥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上談道。
2019年全國兩會,中醫藥產業發展依然是醫藥界的熱門話題。近幾年,包括輔助用藥目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招標采購等一系列政策出臺,刺激著企業的神經,也在中醫藥市場引起波瀾。
工信部數據顯示,中成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醫藥工業比重逐年下滑,2018年1-9月已下降到18%,離《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在2020年中藥產業占醫藥行業產業的比重達到30%”的目標越來越遠。
在上述座談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步長制藥總裁趙超表示,雖然中藥已經被提升到解決我國國民健康保障重要力量的地位,但從現實上看,中西醫并重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中醫藥產業呈下行趨勢
“由于種種原因,近年來中醫藥在整個產業鏈包括種植、加工、制造、準入、臨床使用等方面,都呈現了不同程度的危機。”胡季強指出,技術準入、市場準入、臨床應用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限制中藥使用的政策。
工信部數據顯示,2017、2018年兩年時間中成藥主營業務收入累計下跌37.7%,中成藥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占醫藥工業比重逐年下滑,從2013年的23.3%下滑到2017年的19.23%,2018年1-9月已下降到18%。對此,胡季強在提交的建議中指出,這與《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在2020年中藥產業占醫藥行業產業的比重達到30%”的目標越來越遠。
趙超指出,中藥產業鏈長,質量與療效不僅受制于制造過程,更嚴重受制于原材料的種源、種苗以及種植養殖環境、采摘、加工、儲存、炮制等全過程,但目前管理和發展的方式不符合中醫藥特點,很多已經失去了久經考驗的傳統發展方式。
“中藥理論現代化發展,現代環境下的中藥材與中藥制造、流通與使用服務都出現了很多問題。忽視了中醫藥在保健和重大疾病方面的重要作用,忽略負責任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產品質量和研究的努力。”趙超表示。
與此同時趙超還認為,目前符合中醫藥特點的現代中醫藥管理與發展體系還沒有建立,社會與相關部門對中醫藥的偏見依然嚴重。中醫藥與西醫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論是不同的,治療人體的方法論也有很大差異。
趙超認為,其中一個原因是中成藥不良反應被過度放大。他舉例說,原藥監局公布的2008年到2017年藥品不良反應信息數據顯示,已發布的76期通報中,涉及到藥品有76個,其中中藥27個,占比35.5%,其余為化學藥品。
“資料顯示,中藥不良反應率并沒有比化藥高。連續6年的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數據表明,中藥不良反應數量占到整個藥物不良反應的數量一直保持在17%上下,化藥與中藥的比例是4:1,這個比例遠遠大于中藥在藥品銷售規模中的占比。”
中西藥并重
在此次座談會之前,醫藥界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提案建議(基層企業)調研會中就有企業指出,《中醫藥法》將中藥提高到重要的戰略角度,但到地方配合實施的時候,或者到各部委配合時,中藥就成了輔助用藥等,如在招標準入方面,不管臨床是否有療效,臨床效果是否準確,中藥在醫院銷售都要限量或者列入輔助用藥,這不利于中藥的發展。
在胡季強看來,中藥不等于輔助用藥,中成藥在進院、臨床使用、藥占比考核中受到諸多限制。“如有的醫院在備案采購藥品目錄中明確規定,‘中藥制劑’不予受理,許多醫院明確要求醫生限制使用中藥。多地衛健部門、醫療機構將中成藥特別是中藥注射劑作為‘輔助用藥’加以‘重點監控’,導致中成藥在醫療機構的使用金額和占比大幅下降。”
趙超以具體數字來舉例,中國制藥工業發展報告2018年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制藥工業化藥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營收1.3萬億元,中成藥規模以上的營收為5700億元,“中成藥的規模不到化藥一半,中成藥價格低廉,本不應該作為醫保控費的目標。”
“當前醫療費用不合理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現有醫療體制與醫院的補償機制不健全,回避對不合理體制的改善和對不規范的用藥行為監管,采用目錄管理,給中藥品種打上沒有法定規定的輔助用藥等標簽加以限制使用,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相關法律。”趙超指出。
在胡季強看來,隨著我國藥品評審制度逐漸向國際并軌,與中醫藥理論和發展規律漸行漸遠,審評標準的“西化”把中醫藥新藥上市和創新擋在門外。胡季強以獲批新藥舉例稱,2012年至2017年,批準上市的中藥分別為37、27、11、61、2、2個,而同期獲批上市的化藥(含生物藥)分別是588、389、486、290、204、492個;六年批準上市化藥(生物藥)數量為2449個,而同期批準上市的中藥僅為140個,占獲批總數的5.4%。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委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指出,堅持中西醫并重,才能保障中醫、西醫享有同等的發展權利。在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中,中醫藥參與后降低了病死率,為中西醫并重方針做了生動注解,贏得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目前,中西醫在實踐中并沒有被擺到平等地位,黃璐琦委員認為,問題出在政策不配套上。現行醫師管理、藥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醫西化、中藥西管,不適應中醫藥特點和發展需要。
黃璐琦建議,加強中醫藥事業發展頂層設計,構建獨立完善的中醫藥治理體系;推進中醫臨床條件和能力建設,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臨床療效評價機制及科研績效機制。
趙超還從中西聯合用藥方面提出建議。“聯合用藥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聯合配伍使用,其目的就是增強療效和減少藥物不良反應。在臨床應用中,單一用藥往往不能滿足復雜病癥、慢性病等疾病的治療。‘西藥為主,中藥為次’的認知是沒有科學依據的,無法令人信服,應當被及時糾正,以避免中藥大品種因臨床療效確鑿,用量大,而被輔助用藥誤傷。”
21世紀經濟報道 朱萍,劉金健 北京報道
(編輯: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