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艾草地里除草。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茍角鎮飯灘橋村,是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我們村無產業基礎、無致富門路、無致富帶頭人,是典型的三無村。”該村黨支部書記兼村衛生室醫生王素華說。面對這樣的情形,王素華帶領村支“兩委”一直在探索全村脫貧致富的途徑。
2017年9月,廣安市委安排組織的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第三期開班了,王素華作為村衛生室的醫生,參加了為期一周的培訓,專家們傳授了推拿、針灸、艾灸、拔罐、刮痧、中藥材種植特別是艾草種植技術等內容。
通過聆聽專家的講解以及大量查閱資料,王素華了解到,艾草種植技術要求相對較低,而艾草種植和加工的利潤較高,全國艾產業已經年超百億元。想到本村有較多的閑置土地,田間地頭又有不少的野生艾草資源,如果將這些閑置土地開墾出來,利用貧困村產業發展基金為啟動資金,有村里未外出務工的村民參與生產,建立艾草種植繁育基地將是整村脫貧致富的可行方案。
說干就干,王素華將村里的土壤、水源取樣送檢,結合當地水源便利、光照充足、野艾遍地等自然條件,發現在本村種植藥用艾草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于是王素華帶領村干部到各地考察艾草的種植、銷售情況及發展前景,回來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進行專題研究討論,一致同意成立艾草種植繁育基地。
今年2月下旬,村集體以每畝300元的價格,在村里集中流轉了60余畝土地,租來大型機械,有勞動能力的村民紛紛扛起鐵鍬鋤頭,對60余畝閑置土地進行“開荒”,不到5天時間,種植艾草的土地便整理了出來。接著他們引進優質良種艾苗,細心培育、科學管理,60余畝艾草茁壯生長了起來。端午節到了,當地有掛艾草、吃艾糕、泡艾澡的習俗,他們就收割了部分鮮艾草分給低保戶、貧困戶,其余鮮艾拉到周圍場鎮銷售,全村35戶貧困戶這次戶均收入達500~600元。
到目前為止基地共收割了三茬艾草,價值約13萬元,還留置了5~10畝地艾草進行種繁育苗,今年10月已與一家種植公司簽訂了5萬元的艾苗購銷合同。艾草基地成立才不過半年多,產值就達20多萬元,發放貧困戶工資6萬多元。貧困戶僅靠艾草產業這一項戶均收入就達到了4000多元,貧困戶們高興地說:“搞好艾草基地,我們脫貧致富沒問題!”
作為一名村醫,王素華知道艾草的價值在于陳艾,“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是她的口頭禪。鮮艾葉陰干保存一年以上,稱為陳艾,色呈淡黃色,艾油已經緩慢的揮發,氣味就不會像新鮮艾葉那樣辛烈,制成艾絨、艾條,用于艾灸,燃燒緩慢、火力溫和、煙少而不易脫灰,不傷皮膚和血脈,年成越久效果越佳。因此村里決定頭兩年種植收成的艾草都準備晾干存放起來,到了第3年才開始加工艾絨、艾條,盡量提高艾草的附加值。
通過發展艾草產業,飯灘橋村有望早日甩掉貧困帽,幫助貧困群眾過上小康生活。(衣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