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培根院士(右二)代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與嵐縣簽署合作協議書。
10月8日,山西省嵐縣與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肖培根院士團隊共建的“嵐縣沙棘產業院士專家工作站”成立儀式在北京舉行。嵐縣縣委副書記、縣長喬云向以肖培根院士為首的工作站專家頒發了聘書。喬云在成立儀式上說,要繼續堅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科技為支撐,培育好“小沙棘”,做強“大產業”。
實現生態脫貧 增綠和增收雙贏
嵐縣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地處呂梁山北端、汾河上游,土地貧瘠,缺林少綠,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但是嵐縣是全國少有的沙棘集中區,野生沙棘分布面積廣。嵐縣縣委、縣政府就是依托這些“小灌木”做出了“大文章”。
該縣出臺了《嵐縣人民政府關于發展沙棘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文件,將退耕還林工程、野生沙棘林改造納入試點,實行退耕還林地、集中連片的野生沙棘林地的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使“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實現資源激活、產業發展、農民增收、荒山增綠。
界河口鎮東口子村村民王大栓說,“以前,家里的三十多畝地,一年沒什么收成。現在參加了脫貧攻堅造林合作社,退耕30畝,享受國家補貼1.6萬元,還有給合作社打工的收入,不到一年就實現了脫貧。”村民們脫貧都得益于發展沙棘產業的新機制。
嵐縣副縣長劉思昭介紹,目前,改造野生沙棘20萬畝,退耕還林種植沙棘30萬畝,重點打造以界河口鎮東口子村、王獅鄉蛤蟆神村、社科鄉蘭家舍村等五個30萬畝沙棘原料林基地。
沙棘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區的首選樹種。肖培根院士把沙棘比作水土流失地區的生態“維生素”。嵐縣發展沙棘產業,把“窮山惡水”變成了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科技為支撐 保護沙棘道地性
沙棘除了生態價值,還有很高的醫學價值。
肖培根院士在專家工作站成立儀式上介紹,沙棘果肉含天然維生素E和維生素C,對預防和治療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有一定作用;沙棘油含有歐米伽7,是一種在自然界中很難被找到的不飽和脂肪酸,沙棘油對于消化系統的問題很有幫助;沙棘葉子也含有不同的生理和藥理作用活性成分。
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孫曉波說,要保護好嵐縣沙棘的道地性,充分挖掘其價值,圍繞產業鏈需求打造產品。
院士工作站將對嵐縣豐富的沙棘資源進行深度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做出沙棘產業的頂層設計,聯合攻關沙棘產業升級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和難題;制訂嵐縣沙棘標準化種植、沙棘林改造標準化規程;確定在沙棘林地實施林藥、林菌和林下養殖;針對沙棘根、莖、葉、花、果、實6方面的綜合開發做出科學規劃;構建嵐縣沙棘產業可持續發展體系,力爭把沙棘產業打造成嵐縣乃至山西的一張名片。
喬云說,把院士工作站建成全縣院企合作共贏的“先行區”、沙棘技術創新的“試驗田”、產學研一體化的“孵化器”,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柴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