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只有因地制宜,幫助貧困地區培育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徹底拔除窮根。
比如一些貧困地區,雖然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卻有著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稟賦。從當地優勢出發,找準路子,把中藥的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后發優勢,就是一條可行路徑。
在日前召開的中藥材產業扶貧論壇上,甘肅定西等地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的典型經驗。近年來,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中醫藥產業對全縣財政和農民的收入貢獻率都接近三分之一,中醫藥增加值占據全縣工業增加值的“半壁江山”。
在河北省灤平縣,中藥材產業也已成為扶貧主導產業,輻射帶動7766 戶貧困戶、23732 人實現脫貧致富,占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的39%,苦藥材結出了脫貧“甜蜜果”。
初步統計,全國貧困地區已種植中藥材2277.8萬畝,2017年產量達431萬噸,有中藥材基地1630個,中藥材企業1198個。
這些實踐表明,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實現了中醫藥作為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的協調統一、有機結合,是變“輸血”為“造血”的有力抓手。
推進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是歷史使命,也是時代責任。中醫藥系統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繪就了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藍圖,圍繞促進農民增收這一核心,堅持新發展理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發展中藥材產業同鄉村振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緊密結合起來,強化部門協同,精準施策發力。
優化中藥材產業區域布局,結合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培育一大批道地藥材主產區。強化中藥材產業科技支撐,挖掘和繼承道地中藥材生產和產地加工技術。暢通產銷對接,支持企業與農民聯合建立生產、加工基地和營銷體系,加強中藥材生產信息及趨勢預測。在加大標準和政策創新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中藥材全過程追溯機制和優質優價的中藥材價格形成機制,實現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提升中藥材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從“種得了”向“種得好”、“產量高”向“質量高”、“賣得出”向“賣得好”轉變。
當前,扶貧工作進入攻堅期。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要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增強參與中藥材產業扶貧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把這項民心工程推向深入,助力打贏精準脫貧這場硬仗,向時代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答卷。(趙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