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歷史是理解未來的鑰匙。改革開放40年來,中醫藥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今起,本報開設“壯闊中醫潮 奮進新時代”欄目,記錄40年來各地各單位在中醫藥發展中做出的實踐探索,總結的有益經驗,經歷的改革故事,取得的顯著成就,展現中醫藥發展大潮的澎湃力量。
1978年,剛剛進入江蘇省中醫院的王曉平用膠卷相機在醫院門口拍下了秋天第一片變黃的梧桐葉。
1978年,國醫大師夏桂成還是江蘇省中醫院的青年骨干。在他的悉心治療下,很多女性在那一年當了媽媽。
1978年,江蘇省中醫院院長方祝元還是興化縣的一名初中生。
變革的風,已經開始從南方沿海的小漁村吹到了秦淮河。
實際上,要找尋江蘇省中醫院的歷史并不難。沿著秦淮區漢中路一直走,看見郭沫若題寫的院名后,再繼續走上五六分鐘,就能跨進他們的院史館。這些沉默的史料,見證著江蘇省中醫院從南京市碑亭巷里的“診所”發展到行業翹楚的變遷。
40年,漢中路上的梧桐樹日益豐茂,正如江蘇省中醫院的成長歷史。
硬件建設翻天覆地
“板凳大軍”謝幕,智能診療登場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衛生事業經歷過數次醫療改革。無論醫改方案如何,都繞不開一個核心問題,如何讓百姓不再為看病發愁。
江蘇省中醫院的變革,也始終圍繞著這個問題。從小樓房到大樓房,從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老三樣”到B超、CT、核磁共振;從單一的銀針、草藥到多樣的中醫特色適宜技術;從門可羅雀到2017年門診量突破508萬人次,這所醫院實現了全面騰飛。
1954年建院之時,醫院的舊址是別人遺留下的兩層小樓,除了藥房、診室、只有幾間病房??剖乙仓挥袃瓤?、外科、婦科、針灸科、小兒科。一間稍大的房間被隔成許多格子間,每個格子間里有一個科室,總共的面積不超過幾十個平方。很多人都認為那只能算是“小診所”,不能算醫院。
由于沒有多余的場地作為病人的候診室,病人們只能待在后院的空地上等候。如果遇到下雨天氣,醫院也只能在院子里臨時搭建蘆席棚,讓病人們擋風避雨,但很多時候外面下大雨,棚子里下小雨。
在很多老患者的記憶里,對于江蘇省中醫院40年的直觀變化來源于診療條件的提升,硬件設施的改善,院區規模的擴大。
丁建國就是這樣一位見證者。他的家位于距離省中醫院幾百米的小區,站在窗臺上就能眺望見醫院的院區。由于年輕時就患上了風濕疾病,這所醫院就成了他常常光顧的地方。
“80年代的時候,醫院開始建設大樓。”丁建國回憶,到90年的時候,16層的病房綜合樓就投入使用了,1~4層是門急診和醫技科室,5~16層為病區。現在,丁建國變成了“老丁”,他也時常會來南院的小園林走一走,溫馨、宜人、充滿中醫藥特色的診療環境讓老丁感覺舒適貼心。
與患者一起親歷這些變化的,還有醫院的管理者方祝元。1988年6月,方祝元自從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進入江蘇省中醫院工作至今。他看著醫院的大樓一座座建起,就診環境一點點改善。
2004年,方祝元擔任江蘇省中醫院副院長,負責醫院南院建設工作。他力求將醫院打造成就醫方便,環境優美的園林式醫院。2005年,江蘇省中醫院改擴建原門急診大樓,增加面積5000平方米。
2012年5月,歷時七年,醫院南院建設正式竣工,120米的長廊和中醫文化墻成為南院別具匠心的風景,散發出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氣息,院內假山奇石充滿著江南園林韻味,成了名副其實的“園林醫院”,病床也從1200多張增加到2500多張,實現了醫療環境質的飛躍。
除了就醫環境的改善,最大的改變還有就診效率。丁建國說,因為專家號很難掛,曾經不少患者要帶著板凳連夜排隊,此景被稱為“板凳大隊”,如今這種情形也很少見了。
2013年,該院12580預約掛號平臺系統正式啟用,加上近年來推行的“銀醫一卡通”自助掛號、網上預約掛號等,都效緩解了醫院門診高峰就診壓力。在最近醫院推出的“云診室”項目中,醫生實現了對遠距離患者的遠程醫療服務,更大大提升了患者的就診效率,“板凳大隊”也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
名醫??乒矎娫?/strong>
五位國醫大師在這里誕生
“中醫特色明顯、專科專病齊全、臨床療效顯著、中西醫人才匯聚、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綜合診療能力和臨床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的著名大型綜合性中醫院”,這段很難一口氣念完的話,正是江蘇省中醫院的發展目標。
如何達到這個目標,從改革開放之初,醫院就開始探索。經過40年的努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方祝元總結出了“四名四專”的發展經驗。
“四專四名”是指著重發揚專科、專病、專家、專藥的“四專”特色,努力打造名院、名科、名醫、名(方)藥“四名”優勢。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5位國醫大師、4名首批全國名中醫同出一家醫院,這樣的傲人成績,在全國無出其右。
“人才是第一要素”,這在江蘇省中醫院從來不是一句口號。
1958年,夏桂成進入江蘇省中醫院工作,他的院齡甚至比醫院的舊大樓還要長。夏桂成的成才之路,有著江蘇省中醫院的深刻烙印,這里是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成才的搖籃。40年來,他的中醫筆記寫到了400萬字,帶教的學生越來越多,年門診量達到了1.2萬人次,他的頭發也越來越白。
但醫院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他也沒有停下工作的腳步。
進入21世紀以來,依托“333”人才工程、名醫寶塔工程、“未來中醫大家”的人才庫等項目的開展, 夏桂成將自己數十年的從醫經驗傾囊相授給自己的學生和青年人才。2002年,他被確定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繼續為中醫藥事業培養后繼人才。那一年,他已經70歲了。
與夏桂成一樣,以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為代表的名醫團隊都為江蘇省中醫院的人才發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2009年,周仲瑛、徐景藩獲評“首屆國醫大師”,2013年,干祖望、夏桂成獲評“第二屆國醫大師”,2017年,鄒燕勤成為該院的第五位國醫大師。江蘇省中醫院也成為全國唯一一所同時擁有五名國醫大師的中醫院。
除了培養“名醫”,建設??埔餐瑯又匾=涍^努力,江蘇省中醫院形成了以兒科、婦科、脾胃病科、腎病科、心血管科、耳鼻喉科等為代表的重點???,并充分發揮了重點專科在華東地區乃至全國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學科持續發展。
王曉平就親歷了耳鼻喉科這一???0年的發展變化。1972年江蘇省中醫院設置中醫耳鼻喉科,1978年,從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王曉平進入江蘇省中醫院工作,到今年,剛好40年。
王曉平回憶說,當初由于條件限制,科室只有一個門診診療室,也只有2~3個醫生。后來,科室人員開始逐漸增加。到1984年,科室已經有了4間門診診療室,8名醫生和1名護士。
1985年以后,得益于國家的大力支持,醫院的專科建設取得了質的飛躍。1990年,科室擁有了耳鼻喉科病房。2002年9月,耳鼻喉科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定為全國唯一的中醫耳鼻咽喉科重點專科建設單位。
“仁人愛院”是初心
讓患者和員工的幸福感都坐上“加速器”
每位中醫院管理者、醫務人員的心中大概都有一副理想中的醫院圖景,這些圖景或有差異,但也都有著共同特征:重視人才,提倡創新,員工幸福等。
江蘇省中醫院的“仁人愛院”價值理念正是這樣美好愿景的體現。朝著這樣的改革目標前進,就能跨越很多改革中遇到的“關山”。
方祝元說,中醫的文化與儒家傳統的“仁”有相通之處,“愛醫院、愛病人、愛同事、愛家人、愛中醫”是該院信奉的價值理念。因此,患者的認可和員工的幸福感,是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有人說,在江蘇省中醫院,員工的幸福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在醫院待得越久,對醫院的感情就越深。醫院始終將員工幸福感作為醫院管理的重要考量。
公立中醫院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在管理中不斷探索激勵機制,激發醫院員工工作熱情,發揮員工創造潛力,增強員工凝聚力,提高醫院核心競爭力
1992年 9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深化衛生改革的幾點意見》,文件要求:進一步擴大醫療衛生單位的自主權,使單位真正擁有勞動人事安排權、業務建設決策權、經營開發管理權和工資獎金分配權。
國家的政策與醫院的管理目標不謀而合。1999年,江蘇省中醫院開始實行全成本核算,堅持以醫療服務實績為主導原則,醫院的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充分調動了醫院的主體——職工的積極性,形成了“全員重質量,人人講效益”的良好氛圍。
醫護人員的責任心和醫療服務質量提高了,醫療業務量上去了,醫院規模變大了,實力增強了,醫院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除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患者的認可和滿意,也是江蘇省中醫院為之奮斗的目標。而醫院對于患者的“愛”,總是體現在細微之處。
多年來,醫院堅持對出院病人展開電話回訪工作,一周內的電話回訪率達到100%。為了讓患者住院期間心情舒暢,新設計的病房基本朝南,采光通風效果良好,而朝北的房間大部分是醫生辦公室、會議室和換藥室??紤]到一些病人行動不便,為減少意外事故發生,病房的衛生間安裝了安全扶手和緊急按鈕,病人一旦出現突發狀況,只要按一下墻上的按鈕,當班護士就會立刻趕到,及時施救。
為了保障患者的就醫,該院對醫生的停診提出了嚴格要求,一般情況下,專家不可以停診,如果有意外情況,必須由同等資歷的醫生頂替,或者發短信,和預約病人重約時間看病。這些細節,充分體現了以患者為本的價值理念。
“奠基創業歷滄桑,博學篤行傳薪火”,在江蘇省中醫院院慶60周年文集的序言中,這一句話格外能概括它的發展史,“新時代、新形式、新任務,江蘇省中醫院一定會抓住機遇,努力踐行新時代賦予中醫人的歷史使命,發揚光大中醫藥事業,讓更多的蒼生百姓能享受到中醫神奇的療效和養生的魅力,為助力健康中國交出更加滿意的答卷”方祝元說。
40年過去了,王曉平的膠卷里定格下的那片梧桐依舊繁茂。下一個40年,它還會繼續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