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6年注定被中醫藥歷史銘記,中醫藥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價值和作用備受重視,如何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思考。這一年,中醫藥發展經歷了眾多大事要事,《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發布,以及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出臺,無不凸顯著中醫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健康中國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1)2月26日,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是新時代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2)8月19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重要講話。大會明確新形勢下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重申堅持中西醫并重,強調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并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部署和要求。
(3)8月25日,國務院同意建立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旨在進一步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強化部門間協調配合,統籌做好中醫藥工作。
(4)12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布《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向世界宣告了中國堅定發展中醫藥的信心和決心。
(5)12月2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我國首部中醫藥專門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發展中醫藥有國法保障。
(6)12月29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共同表彰了60名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專門面向中醫藥高等學校開展此類評選表彰。
(1)歷史陳述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誕生
2016年農歷新年伊始,中醫藥界就收獲了一件令人振奮的新年禮物。
2月22日,《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 (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經李克強總理簽批,由國務院發布,自2016年2月22日起實施。
3天前,國務院新聞辦召開政策例行吹風會,請時任民政部副部長鄒鳴和時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介紹了未來十五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等有關政策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于文明在答中央電視臺記者問時強調,在醫改的關鍵時期,國務院常務會通過了《規劃綱要》,我們這個規劃目的就是為了提高中醫藥的服務能力、方便患者就醫,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
《規劃綱要》提出了切實提高中醫醫療服務能力,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扎實推進中醫藥繼承,著力推進中醫藥創新,全面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積極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七大重點任務。
回顧《戰略規劃》的出臺歷程,無不體現著黨和政府對于中醫藥發展的高度重視。
2009年4月2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明確了此后一段時期中醫藥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產生了重要的深遠影響。《若干意見》實施以來,中醫藥事業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中醫藥在維護和增進人民群眾健康、探索醫改的“中國式解決辦法”以及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隨著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迫切需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類健康,迫切需要將中醫藥上升為國家戰略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國家層面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的中醫藥發展進行戰略規劃,做出全面部署。
2015年12月,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六十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發來賀信,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劉延東出席紀念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黨和政府對中醫藥發展的高度重視,中央領導的密集指示,這在中醫藥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按照國務院工作部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規劃綱要編制辦公室和起草小組,以及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協作組,在前期開展戰略研究的基礎上著手編制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在《規劃綱要》編制過程中,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國務院辦公廳給予了具體指導,中醫藥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家衛生計生委領導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并召開委主任會進行研究,解決編制過程中的重大問題。
《規劃綱要》于2016年2月14日國務院第1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16年2月22日正式印發。
《規劃綱要》集中總結了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有益經驗,集中體現了新的發展理念及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中醫藥發展的新趨勢以及應對新挑戰的探索創新。
可以說,《規劃綱要》是站在中華民族和國家全局的高度明確了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任務,是新時期推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對全面振興中醫藥事業發展,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構建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2)歷史陳述
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堅持中西醫并重 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其中,“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講話擲地有聲,廣大中醫藥人聞之歡欣鼓舞,為之振奮。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習近平指出,我們要把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中醫藥寶庫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堅持古為今用,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務于人民健康。要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中醫藥法規,建立健全中醫藥發展的政策舉措,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加強中醫古籍、傳統知識和診療技術的保護、搶救、整理,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加強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力爭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有所突破。
國醫大師孫光榮參會后,表達了自己的激動心情:“深深感受到中醫人肩上的時代責任與使命擔當。”
孫光榮說,如何發展中醫藥事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的上述重要講話指明了方向:一是在扶持、促進的力度上,“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二是在學術進步上,要“堅持中西醫并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三是中醫藥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傳承創新上,要“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這一重要論述是對中醫藥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是對發展中醫藥提出的更高要求,明確指出了中醫藥振興發展的目標任務,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
“堅持中西醫并重”是我國衛生工作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時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的王國強強調,此次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適應發展新形勢,順應人民新需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在對新形勢下衛生與健康工作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戰略中,重申“堅持中西醫并重”,既體現了對中醫藥發展的始終高度重視和支持,也賦予了“中西醫并重”新的內涵。
“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確立了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雙創”的發展方針。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認為,會議精神與時代同步,要深入挖掘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中的精髓,把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發展過程搞明白,把發展規律弄清楚。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中醫藥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中醫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余艷紅說,“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醫藥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發展方位提出的總體要求,必須作為中醫藥一切工作的總綱領。必須以“建立健全中醫藥法規,建立健全中醫藥發展的政策舉措,建立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適合中醫藥發展的評價體系、標準體系”為保障,推動中醫藥充分發揮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療、疾病康復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激發和釋放中醫藥“五種資源”的活力和潛力。
中醫藥系統工作者在學習大會精神后紛紛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大好機遇,承擔歷史使命,做好本職工作,確保中央對中醫藥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4)歷史陳述
《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發布:中醫藥戰略地位凸顯
2016年12月6日,我國首次就中醫藥發展向全世界發布《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白皮書對中醫藥的歷史發展脈絡及其特點、中國發展中醫藥的國家政策和主要措施、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進行系統梳理和概述。全文約9000字,由前言、正文、結束語3部分組成,以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語種發表,中文版和英文版已分別由人民出版社和外文出版社出版。
白皮書顯示,我國已基本建立起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中醫藥除在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癥的防治中貢獻力量外,在重大疫情防治和突發事件醫療救治中也發揮重要作用。
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關注度顯著上升。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獎之后,中醫藥受到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里約奧運會、G20峰會以及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等國際重大活動和會議中都出現了“中醫藥熱”現象。2016年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開展了第四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此次調查引用(LightSpeed Research)全球樣本庫中覆蓋G20中除歐盟外的19個成員國9500個樣本,并嚴格執行在線調查的國際標準。調查結果顯示,中醫藥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選擇比例達50%,在俄羅斯選擇中醫作為中國元素代表的比例更是高達75%。
白皮書第一個部分介紹中醫藥的歷史發展,分別從中醫藥歷史發展脈絡、中醫藥特點、中醫藥的歷史貢獻三個層面進行解讀。這種對中醫藥歷史發展的介紹,體現了中醫藥文化傳承的作用,說明中醫藥從古至今都是中華兒女健康的重要依靠,無論從中醫藥歷史發展的宏觀角度,還是從中醫藥自身特點的微觀角度,中醫藥帶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印記,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與對生命和醫學的尊重。
白皮書提到,中醫藥發祥于中華大地,在不斷汲取世界文明成果、豐富發展自己的同時,也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明,拯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同時,乳香、沒藥等南藥的廣泛引進,豐富了中醫藥的治療手段。這說明中醫藥文化的傳承不僅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世界醫學文化的交融與傳承。
白皮書介紹,中醫藥文化建設邁出新步伐。中國政府重視和保護中醫藥的文化價值,積極推進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已有130個中醫藥類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醫針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黃帝內經》和《本草綱目》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中醫藥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起到不可替代的傳播作用。
正如白皮書所述,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醫藥已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人文交流、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內容,成為中國與各國共同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為了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中國政府近年來通過海外孔子學院、中醫藥文化交流中心等多種平臺建立了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體系,進一步豐富了中醫藥的文化海外傳播內容,提高了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可以說,《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的發布,體現了中國政府堅持發展中醫藥的決心和擔當,凸顯了中醫藥在“健康中國”中的價值與地位,增強了中醫藥文化的時代屬性與現實意義。(徐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