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啟動
計劃用三年時間摸清家底
為落實中央關于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部署,農業農村部日前印發《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通知》,決定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現對全國2323個農業縣(市、區)的全覆蓋;啟動并完成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實現對全國所有行政村的全覆蓋;啟動并完成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實現對全國所有養殖場(戶)主要養殖種類的全覆蓋。
“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農業農村部負責人說,新中國成立以來,農作物品種歷經7次至9次更新換代,每一次都是從資源上先突破。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但還不是種質資源強國。目前,許多種源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優異種質資源儲備不足,精準鑒定挖掘不夠。打好種業翻身仗,必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當務之急是開展資源普查。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氣候環境變化,農業種質資源數量和區域分布發生很大變化,部分資源消失風險加劇,一旦滅絕,其蘊含的優異基因也將隨之消亡,損失難以估量。”該負責人說,組織開展新一輪普查,摸清我國農業種質資源家底,開展搶救性收集保存,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首要任務。
與前兩次調查相比,第三次普查特點鮮明。一是區域全覆蓋。凡是有畜禽和蜂、蠶遺傳資源分布的區域實現全覆蓋,將以前未覆蓋的青藏高原區域和邊遠山區作為重點。二是對象更明確。所有的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和引進品種都納入普查對象。三是內容更深入。除了繼續注重傳統指標參數外,還有兩個亮點,一是在分子水平上收集整理有關遺傳信息,推動建立畜禽品種DNA特征庫;二是依靠畜禽保種單位和養殖場戶全面系統開展生產性能測定。
此次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農業農村部將分別發布國家農作物、畜禽、水產資源狀況報告,作為今后制定保護利用政策的根本依據。將搶救性收集一批珍貴、稀有、瀕危資源,發現鑒定評估一批特色優質高效的新資源。將健全國家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構建全國統一的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
此次普查中,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在全國范圍內尚屬首次。此次全國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將實現原種、地方品系、新品種和引進種全覆蓋。在此基礎上,開展重點調查與收集保護,建立資源數據庫和發布資源名錄。(記者 喬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