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2日,農閑時節,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澗溪鎮魯峰村衛生室里艾煙升騰,三名患者一字排開趴在三張治療床上,背上或扎著針灸針,或背著艾灸盒,或扣著負壓罐。魯峰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柏長峰在治療床間穿梭,時不時為患者捻針、調整艾灸盒的位置。
“妙手推拿化病為安”“針到病除 頑癥治愈”……診室墻上的錦旗,訴說著村民們對中醫技術的認可。
在明光,和柏長峰一樣的鄉村醫生不在少數。截至2020年12月,明光市17家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能開展6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133家村衛生室、8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均能開展4類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
村鎮有中醫,處處用中醫,成為明光市基層中醫藥衛生工作的真實寫照。
一頓“大鍋藥”,熬出發展底氣
說起啟動“銀針行動”的初衷,明光市政府副市長張艷回憶起一件往事。
2017年入冬后,一場流感肆虐全國,其流行面積、感染人數,均顯著超過既往三年同期水平。在安徽省明光市,被認為是特效藥的奧司他韋全線告急。
“中醫藥在流感的預防與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非常多有效的經方驗方,用藥較為安全。”流感風險逼近,學校是流感易感區,明光市中醫院黨委書記楊萍決定,擬定中藥預防處方,熬制好后向明光中學師生免費提供。
“中藥的預防效果非常好,那年學校幾乎沒有報告過流感病例。”明光市中醫院副院長郭玉林告訴記者,讓他更加驚喜的是,這一年高考,明光中學報考錄取安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人數高達54人,創下歷史新高,他知道這與那頓“大鍋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市衛生健康委匯報這件事時,我深受觸動。”張艷告訴記者,這件事彰顯了中醫藥在預防保健中的獨特優勢,也堅定了明光市領導班子推進中醫藥工作的決心。
彼時,明光市剛剛創建成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對基層中醫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此同時,經過一段時間接洽,“中國針灸學會明光專家工作站”確定落戶明光市中醫院,為適宜技術的推廣提供了更加強大的專家力量,在此背景下,以推廣適宜技術為抓手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的“銀針行動”應運而生。
“基層既是中醫藥服務相對薄弱的環節,也是群眾需求旺盛的地方。”張艷說,啟動“銀針行動”的初衷,就是將中醫藥服務的觸角伸到基層,發揮中醫藥簡便驗廉的優勢,造福基層百姓。
2019年12月,在市委市政府的高位推動下,明光市正式啟動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暨“銀針行動”,成立由分管副市長張艷任組長,市衛生健康、財政、醫保等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任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推動中醫藥適宜技術在基層落地落實,造福基層群眾。
一家來牽頭,織密基層服務網
“分片包干,不留死角。”是郭玉林對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提出的八字方針。
作為明光市中醫藥技術“老大哥”,明光市中醫院自覺挑起了組織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的擔子,成立了醫院“銀針行動”工作領導小組。
針對基層中醫藥人才短缺、適宜技術掌握薄弱等情況,明光市中醫院采取“請上來、送下去”的辦法舉辦中醫適宜技術培訓班和中醫知識講座,采取集中培訓、跟班輪訓、分片培訓,個性化、菜單式培訓等形式,鼓勵基層醫務人員“西學中”“護學中”。同時成立由12名專家組成的指導組,對全市17個鄉鎮的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進行全覆蓋巡回督導。
而在明光市中醫院牽頭組建的縣域醫共體里,這種交流變得更加緊密。
“我們中醫院姓中,醫共體也姓中,下轄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都強化了中醫特色。”楊萍表示,明光市中醫院醫共體的最大特色就是在組織架構層面就明確了中醫藥的主體地位,醫共體管理的“2辦14中心”里就包括中醫藥發展中心,專門承擔中醫藥工作。
與此同時,明光市中醫院還組織專家擬定了《村衛生室中醫藥適宜技術手冊》《中藥協定處方手冊》,發放到所有明光市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作為基層醫務人員案頭的中醫“紅寶書。
為提升培訓質量,明光市中醫院主動“觸網”,讓帶教專家與基層醫生實現“移動互聯”。
楊萍向記者展示了她手機里“明光基層中醫適宜技術推廣”微信群,群里消息閃爍不停。
微信群里,村醫們將自己操作針刺、艾灸等中醫適宜技術的照片發到群里,然后“艾特”(網絡用語,意味在微信群里通知某人)明光市中醫院針灸科主治醫師付加省,請他提供實時指導。付加省也一一回復。高效的互動增加了帶教老師與學員之間的“黏性”,也有效提高了基層中醫適宜技術的療效。
2020年4月,明光市中醫院還啟動了互聯網+智慧中醫藥服務一體化項目,建成了縣鄉村一體化智慧中醫藥服務共享中心。系統可根據基層醫師上傳的患者癥狀、脈象、舌象等生成參考處方,為基層醫師提供智能指導,必要時由明光市中醫院國醫堂專家會診。中藥飲片由線上集中調配,統一在明光市中醫院煎煮,免費快遞到患者家中。
“智慧中醫藥平臺的建成,既減輕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設備投資和人力投入,保證了中藥質量,降低了運行成本,又減少了患者來回奔波的麻煩,提升了全市中醫診斷水平。”郭玉林說。
一根杠桿撬,激發供需雙方活力
技術到位后,如何從供需雙側撬動中醫藥發展活力?醫保杠桿是關鍵一招。
2020年5月印發的《明光市2020年緊密型醫共體醫保考核預算基金分配考核細則》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含村衛生室)中醫藥發展專項資金,從醫保總額預付資金中拿出1000萬元用于中醫藥適宜技術考核分配,資金占總體預算基金的18.18%,專項用于激勵醫共體牽頭單位加強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快速發展。
“這1000萬元按兩家醫共體下轄成員單位采用中醫適宜技術和中醫藥綜合療法診療次數占比進行分配,也就是中醫藥用得越多,醫共體拿得基金就越多。”郭玉林解釋說。
同期印發的《關于調整明光市基本醫療保險按病種分組付費病種及醫保支付標準(第一批)的通知》遴選確定350個病種為實行基本醫保按病種分組付費管理的病種,其中就包含22個中醫適宜技術特色門診病種。更加合理的付費方式,吸引了更多患者使用中醫藥。
與此同時,明光市財政每年還從醫改經費中劃撥200萬元用于基層中醫藥適宜技術應用和獎勵。
“這200萬怎么用?一方面用于人員的獎勵,我們通過數據分析,中醫藥特色發揮突出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可以領取一筆獎金。另一方面用于基層中醫適宜技術應用的激勵,比如村衛生室做一次中醫適宜技術,我們獎勵6塊錢。”明光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樹忠告訴記者,這一政策,從供給側提升了基層醫護人員提供中醫藥服務的積極性。
工作領導小組還協調推動醫保實行鼓勵中醫藥服務政策,將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符合規定的中醫適宜技術都納入醫保報銷范圍,提高醫保報銷比例,選擇部分病種,實行中西醫“同病同價”,這大大調動了基層群眾使用中醫藥服務的熱情。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8月,明光市中醫院醫共體成員單位診療人次同比增長14.07%,中醫診療量同比增長10.45%,醫療收入同比增長9.36%。
這也體現在了柏長峰的收入變化上。以前柏長峰月收入僅為2000元左右,開展中醫適宜技術后,他的綜合收入能達到每月6000元左右。
一縷艾草香,為鄉村振興“添火升溫”
2020年12月8日,明光市副市長徐禮鋒密切關注著正在北京召開的農業農村部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評審會。明光艾草能否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就看這次會議了。
“通過評審了!”消息傳來,徐禮鋒心里的石頭落了地。
據介紹,此次明光艾草地理標志農產品申請保護面積為1.7萬公頃。明光市資源稟賦優越,氣候、地形和土壤非常適合艾草的生長。在艾草生長的主要季節,降水較足,熱量和光照充沛,產出的艾草芬芳馥郁,精油含量高。
明光市委市政府對艾草產業非常重視,出臺了《明光市艾草產業發展獎勵扶持辦法》,明光市艾草產業園作為市級產業園,列為滁州市現代農業十大重點項目,目前已完成規劃設計,即將破土動工。
入冬后,艾草養生需求升溫。在澗溪鎮艾草園區的艾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加緊生產制作艾條、足浴包、艾葉餅等產品,交付江蘇椿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采購的一批訂單。
“我和我愛人從外地返鄉回來創業,看重的就是艾草產業的高附加值。”該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的生產線一天可以打3噸艾絨,制作2000根不同規格的艾條。此外,他們還生產艾葉精油洗發水、沐浴露,艾絨被、床墊、坐墊、護膝寶等產品。
在明光,艾草種植加工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致富奔小康。
2018年,明光市把艾草種植作為扶貧的特色產業,對于當年種植艾草的貧困戶給予每畝1000元的補助,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實現自主脫貧。“以澗溪鎮為例,2020年,澗溪鎮有5家艾草生產加工企業進駐,艾草種植面積10000余畝,種植加工產值約為2億余元。”澗溪鎮黨委書記卞齊國介紹說,“今后,我們將繼續以艾草種植加工為抓手,做大做強艾草產業,推動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