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云南省宣布,省內所有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作為云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瀾滄縣從深度貧困的山區到科技扶貧示范縣,離不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們的“最強大腦”。
2016年初,“中國工程院云南瀾滄院士專家服務站”成立,5年間,先后有200多名院士專家來到瀾滄縣,為脫貧攻堅工作把脈問診,獻方施策,并為當地近2000名農民開展技能培訓,扎實做好定點扶貧工作。
瀾滄縣處處是茂密蒼翠的思茅松,生態環境良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等專家通過實地考察后,提出“要通過發展中藥資源產業,推進地方精準扶貧。”
“瀾滄縣生物資源豐富,中藥和民族藥文化特色突出,在瀾滄縣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加工業,對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帶領貧苦區域脫貧致富具有重要意義。”黃璐琦說。
黃璐琦組織開展了瀾滄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和中藥資源普查項目。2017年2月18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普洱市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林業科學院以及瀾滄縣林業局等單位相關工作人員成立普查隊,正式開始野外調查工作。
歷時16個月,調查隊完成了瀾滄縣中藥資源普查工作,通過對全縣的藥用植物栽培情況進行調查發現,瀾滄縣主要栽培的藥用植物有9種,隸屬于7科9屬,包括砂仁、草果、茯苓、石斛、白及、三七、重樓等,栽培比較集中的鄉鎮包括竹塘鄉、糯福鄉、拉巴鄉。
隨后,黃璐琦院士和朱有勇院士主持編寫了《瀾滄縣常用藥用植物》一書,內容涵蓋了200種縣域內常用藥物,書中介紹了每種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生長環境、藥用部位、功能主治、拉祜族名稱及民間療法等,并配上調查所拍原植物的植株、生境、局部形態特寫及地理分布圖。
“調查為瀾滄縣中藥產業發展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和技術支持,我們普查到適宜人工林下種植野生中藥材50多種,其中三七作為藥用植物,經濟價值高。”普洱市民族傳統醫藥研究所所長付開聰說。
近年來,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團隊在松林中試種中藥材三七,成功培植出全國第一塊林下三七基地,隨后帶領村民們一起種植林下三七中草藥,三七有機種植得到示范推廣,預計明年將達到1萬畝。
“中藥資源調查有力地推進了瀾滄縣中藥資源保護、開發和合理利用,為瀾滄縣全面推進中藥資源相關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將為貧苦地區依托資源優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很好的借鑒。”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曉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