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郵箱 微信
       
       
         
       
         
       
       
      各地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信息發布 > 各地動態
       
       
      《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印發:打造千億級營收中醫藥產業
      來源: 時間:2019-05-24 08:24:40  
       

        日前,黑龍江省發展和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出臺《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力爭2030年全省中醫藥產業營業收入達到千億級。

        《規劃》明確了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目標:全省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商貿流通、研發應用和健康服務等全產業鏈全面發展,中醫服務能力水平顯著提升;龍江中藥品牌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以刺五加、五味子、人參、西洋參等為重點的“龍九味”品牌叫響全國,形成一批營業收入超百億的中藥企業。

        基于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與存在的主要問題,《規劃》提出七方面重點任務:推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推動中藥加工能力建設、加快中藥營銷能力建設、推動中藥企業做優做強、促進中醫藥大健康服務加快發展、推進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推進中醫藥創新發展。

        《規劃》提出,要擴大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規模,打造6個特色優質中藥材產區及一批優質道地中藥材品種生產基地,提高中藥材種植規模化、規范化水平,力爭到2030年達300萬畝。推動建設5個稀缺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10個道地產區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努力實現重點發展的中藥材種子種苗自給。促進中藥延伸發展,爭取到2025年培育1~2個產值過億的中藥健康產品。

        在推動中藥加工能力建設方面,《規劃》提出,建設中藥材初加工生產基地,重點扶持一批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示范帶動作用較強的中藥飲片加工企業改進技術設備。

        《規劃》還提出,要建立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共同發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突出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力爭兩年內,三級中醫醫院全部設立治未病中心。支持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申報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出口基地。

        保障措施方面,《規劃》明確,將建立由省領導任組長、省直相關部門和各市地領導參加的中醫藥發展領導小組,并對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工作作出具體要求。

        中國中醫藥報記者 李芮 通訊員 曲峰

        以下是《規劃》全文

      黑龍江省中醫藥產業發展規劃

        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黑龍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要求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的壯大醫藥產業集群部署,做大做強龍江中醫藥產業,塑造龍江中醫藥品牌,實現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現實基礎

        (一)有利條件

        1.藥材資源豐富。野生藥材品種多。全省有野生中藥材1120種,其中378種有一定蘊藏量,載入《藥典》的藥用植物130種左右,刺五加、五味子、黃芪、關防風、龍膽草、白鮮皮、赤芍、紅柴胡等道地野生藥材品質好、有效成分含量高。野生藥材保護意識不斷加強,出臺了《黑龍江省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建立了黃芪等五個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種植面積較大。全省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達到983家,2018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124.6萬畝,種植面積在500畝以上的品種有30余個,總產量約25萬噸。藥材銷售在全國占據一定市場份額,刺五加占全國市場份額在80%以上,板藍根在50%以上,五味子在30%以上,人參、關防風、水飛薊、平貝等也居全國前列。生長環境好品質優。我省地處寒溫帶、晝夜溫差大、植被類型多樣化,土壤類型多種,雨量充沛,適宜綠色有機中藥材種植。耕地連片,適宜大面積、機械化種植中藥材。五味子、人參、西洋參、刺五加、黃芪等品種,滋補作用較強,質量更高,藥效更好。藥用動物馴養繁育穩步發展。在哈爾濱、伊春、牡丹江等地,形成了一批以梅花鹿、棕熊、黑熊、林蛙等為重點的藥用動物馴養繁育基地。

        2.產業實力較強。發展速度較快。2011-2017年全省中藥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7.3%,占醫藥制造業比重從2010年的18.1%提升至2017年的26.4%,成為拉動我省醫藥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產業集群初具規模。全省中藥生產企業140余家,其中規上生產企業58家,哈藥集團、葵花集團、譽衡集團、珍寶島集團等4家進入全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全省擁有998個中藥品種,形成了以哈爾濱、牡丹江、大慶、雞西等中藥加工產業集聚區。營銷能力不斷提升。品牌建設取得成效,哈藥、三精、葵花、友博、珍寶島、黑寶、迪龍等7個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市場銷售網絡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哈爾濱三棵樹藥材專業市場為主的線下銷售格局。中醫服務能力較強。全省擁有縣級以上中醫診療機構84所,87.5%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0.2%的鄉鎮衛生院具備中醫藥服務能力,中醫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附屬第二醫院和黑龍江省中醫醫院等三家醫院進入全國百強中醫醫院,占東三省的60%。

        3.創新能力突出。創新平臺建設取得實效。擁有10余個國家級實驗基地和省級實驗基地,哈爾濱利民醫藥園區建成了集新藥研發、企業孵化和檢驗檢測于一體的醫藥研發公共平臺,具有較強的中藥創新實力。創新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商業大學、省中醫藥科學院等院校、研究單位和骨干企業,集聚了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兩個人才團隊分別獲得吳階平保羅楊森獎和以嶺整合醫學獎。

        4.市場空間較大。中成藥高速增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關注健康意識更強,中成藥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7年全國中成藥工業產值達到7693.6億元,同比增長16%。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國家將大部分中藥飲片納入了醫保目錄,有效促進了中藥飲片市場發展,從2011年的853.7億元增長至2017年2330億元,平均增長率保持在25%左右,市場增速顯著增加。中藥保健市場不斷延伸。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若干意見》預測到2020年全國大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隨著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中藥的應用范圍將由傳統治療向食品、保健、美容等更多領域拓展。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種植規模不大。2018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僅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3.6%,總體規模較小。人工栽培中藥材有30多個品種,但種植規模小、分布零散,市場議價能力弱,種植效益不高。規范化種植有待加強,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撐和配套科學管理模式,對大宗中藥材品種栽培技術研究推廣不夠,生產管理粗放。

        2.產業鏈條不長。在中藥開發的繁種育苗、藥材種植、飲片加工、提取物、成藥制造、中藥延伸產品環節尚未實現全產業鏈發展,中藥提取物及下游產品生產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我省種植主要的道地藥材人參、板藍根、刺五加等,省內沒有生產以此為主料的終端產品,優勢資源沒有形成優勢中藥大品種。

        3.道地藥材知名度不高。目前我省有鹿茸、熊膽、人參、刺五加、五味子、關防風等29種道地藥材,具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價值。但缺乏龍頭企業和龍頭產品,沒有形成如云南三七、四川川芎、河北八大祁藥、吉林人參、甘肅枸杞類似的中藥材大品種,沒有地域性知名品牌帶動,品牌效應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4.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2017年全省中藥加工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9.9億元,僅占全國的1%左右,在東北三省中居中,約占吉林省的5.8%,僅比遼寧省略高。全國百強醫藥企業中,我省排名第一的哈藥集團僅位居第39名,中藥企業總體規模較小。新藥研發不足、市場營銷力度不夠、知名品牌數量較少,導致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5.市場流通不活。我省中藥材的年收購量約為9500噸、銷售額約為3億元,分別占全國總量的2.2%、0.5%,處于全國中下游水平。全省僅有1個三棵樹中藥材專業市場,仍采取傳統交易模式,尚未建立大型線上交易平臺,沒有形成從產區到市場完整的流通體系。全省尚無大型中藥材倉儲物流基地,大部分中藥材通過經營大戶運往省外專業市場倉儲、銷售。

        6.服務能力不足。我省中醫診療量占同類機構診療總量只有19.6%,未達到國家要求指標。中醫藥健康養老、旅游等特色健康服務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

        二、基本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基本思路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黑龍江的重要指示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的要求和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作出的壯大醫藥產業集群部署,深入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以國內外健康市場對中醫藥產業需求為導向,通過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快種植養殖基地建設、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加強品牌建設等措施,以提高中藥規范化規模化種植養殖水平、延伸中藥加工產業鏈、做優現代中藥制造產業、加快中藥流通體系建設為重點,優化種質資源,規范種植技術,提升中藥材質量,滿足工業、臨床和市場對高品質中藥材的需求。推進產業要素整合重組,構建從種植養殖、加工、銷售、臨床的中醫藥全產業鏈,打造特色鮮明的中醫藥產業集群,努力把中醫藥產業打造成全省轉方式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二)發展目標

        力爭到2030年,全省中醫藥產業營業收入達到千億級,中藥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商貿流通、研發應用和健康服務等全產業鏈全面發展,中醫服務能力水平顯著提升。龍江中藥品牌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以刺五加、五味子、人參、西洋參、關防風、赤芍、火麻仁、板藍根、鹿茸等為重點的“龍九味”品牌叫響全國,產業整體競爭力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形成一批營業收入超百億的中藥企業,邁入全國中醫藥產業先進省份。中醫藥產業營業收入,到2020年達到270億元、2025年達到500億元、2030年達到1000億元以上。

        三、重點任務

        (一)推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

        堅持科技創新,積極推進產地道地化、種源良種化、種植標準化,加大野生動植物藥材保護和繁育力度,支持我省中藥材種植養殖企業做大做強,從源頭保證我省中藥材品質,加快構建規范化中藥材種植養殖體系。

        1.擴大中藥材規范化種植養殖規模。在大小興安嶺山區、東南部山區和兩大平原,選擇有條件的縣(市)、龍江森工所屬林業局探索“公司+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打造6個特色優質中藥材產區及一批優質道地中藥材品種生產基地。充分發揮黃芪、沙棘、白鮮皮、滿山紅、平貝、蒼術等8個省級中藥材規范化種植試驗基地作用,提高我省中藥材種植規模化、規范化水平,打造具有龍江品牌優勢的中藥大品種。積極推進刺五加、五味子、人參、西洋參、梅花鹿等優勢品種規范化種植(養殖),擴大規范化生產規模。引導、支持醫藥企業到貧困地區新建中藥材種植基地,或設立定制藥園,根據對中藥材的需求,采取委托種植+預付款的方式,打造中藥材以銷定產的產銷模式,穩定中藥材市場價格,保證種植戶的利益。力爭到2020年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0萬畝,2025年達到250萬畝,2030年達300萬畝。(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林草局、中醫藥局、農墾總局、龍江森工集團、各相關市地政府)

      專欄   創建中藥材產區工程

      產業區

      重點種植中藥材

      大興安嶺高寒地區

      蒼術、沙參、黃芪等

      小興安嶺丘陵地區

      刺五加、平貝、返魂草等

      西部平原地區

      關防風、甘草、板藍根等

      中部平原地區

      柴胡、關防風、甘草等

      中部山區半山區地區

      人參、五味子、穿山龍等

      東部山區半山區地區

      人參、關黃柏、平貝等

        2.建設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加快道地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建設,在適宜產區開展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的種子種苗繁育。重點支持齊齊哈爾和牡丹江地區的黃芪,大慶及西部草原的關防風、紅柴胡、板藍根和甘草,東方紅林業局的金蓮花和返魂草,牡丹江—雞西—伊春的刺五加、五味子,伊春—鐵力—海林—林口的平貝,穆棱林業局的西洋參,雞東縣的桔梗,林口的蒼術和白鮮皮,七臺河的五味子、細辛,大興安嶺—黑河的赤芍、金蓮花,阿城—五常的關黃柏等中藥材道地產區的種子種苗基地建設,推廣使用優質種子種苗,從源頭保證優質中藥材生產。推動建設5個稀缺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10個道地產區中藥材種子種苗基地,努力實現我省重點發展的中藥材種子種苗自給。(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中醫藥局、林草局、農墾總局、龍江森工集團、各相關市地政府)

        3.加強中藥材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推進省級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建設工作,加強珍稀瀕危野生藥材物種保護、繁育研究,開展珍稀瀕危中藥材的生物轉化和人工替代品研究,制定中藥材保護目錄,保護中藥資源良性開發,為產業化提供技術支撐。完成省內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并促進成果轉化,依托第三方組織,在各地市建設中藥資源信息站,建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網絡,監測全省中藥資源保護和利用現狀。對大小興安嶺、東南地區、龍江森工林區中藥材實施野生中藥資源保護工程,完善中藥資源分級保護、野生中藥物種分級保護制度,建立省級藥材動植物種質資源庫。建立大小興安嶺等2個瀕危藥用動植物自然保護區、3種瀕危稀缺中藥材培育研究基地,積極推動熊(黑熊、棕熊)納入國家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目錄。深化對野生藥材的人工繁育、適宜環境和生產條件的綜合研究,采取組織培養、提純、脫毒等多種技術形式,開展五味子、刺五加、黃芪等重要的藥用植物種源篩選、良種繁育和馴化栽培等關鍵技術研究。推動建設刺五加、五味子、人參、西洋參、關防風、赤芍、板藍根、鹿茸等重點品種繁育基地。(責任單位:中醫藥局、農業農村廳、科技廳、藥監局、林草局、農墾總局、龍江森工集團、各相關市地政府)

        4.建立中藥材種植養殖質量標準體系。建立道地中藥材種子種苗、種植技術、產地加工、質量檢驗等關鍵環節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制定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指導中藥材規范化生產,規范關鍵環節生產技術標準。堅持嚴控終端需求、倒逼前端體系建設,建立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應用中藥材生產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對大宗地產藥材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銷售全過程質量追溯,進一步提升龍江中藥材品質。(責任單位:市場局、農業農村廳、林草局、工信廳、商務廳、中醫藥局)

        5.支持中藥材種植企業做大做強。加大對中藥材種植重點企業支持力度,重點培育種植面積在10萬畝以上的中藥材種植重點企業和20家種植面積在5萬畝以上的中藥材種植骨干企業,擴大我省藥材市場份額,爭取定價話語權。發展中藥材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完善訂單生產、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成立中藥材種植產業聯盟,推進中藥材組織化規模化生產。建立中藥材儲備機制,適當調控中藥材市場投入數量,避免本省道地藥材集中上市或歉收對市場的沖擊。(責任單位:農業農村廳、工信廳、林草局、商務廳、農墾總局、龍江森工集團、各相關市地政府)

        (二)推動中藥加工能力建設

        積極發展中藥材產地加工、做大飲片加工和配方顆粒、擴大成藥生產、延伸精深加工產業鏈條,提高中藥資源利用率,實現我省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現代化中藥生產加工體系。

        1.建設中藥材初加工生產基地。在牡丹江、佳木斯、黑河、大興安嶺、伊春、雞西、龍江森工有關林業局等中藥材種植重點地區,建設中藥材初加工基地。推進中藥材集散地積極發展中藥材初加工企業,引導初加工企業按照藥品級、食品級、工業級對中藥材進行規范化的產地初加工,為下一步對中藥材炮制、深加工和商業流通奠定基礎。(責任單位:工信廳、藥監局、農業農村廳、中醫藥局、商務廳、各相關市地政府)

        2.加快發展中藥飲片生產。重點扶持一批基礎較好、潛力較大、示范帶動作用較強的中藥飲片加工企業改進技術裝備,引導企業規模化發展。完善中藥飲片管理機制,推進人參、西洋參、沙棘、五味子、刺五加、板藍根等道地中藥飲片集約化、高端化、差異化生產經營,提高中藥飲片質量和科技含量,打造龍江特色中藥飲片品牌。力爭到2025年,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建立一批中藥飲片現代化產業集聚基地。(責任單位:工信廳、藥監局、發改委、科技廳、中醫藥局、相關市地政府)

        3.推進中藥配方顆粒研制。鼓勵中藥企業研制中藥配方顆粒標準,推動研究制定全省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標準,鼓勵中藥配方顆粒進行臨床研究。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探索中藥配方顆粒生產備案管理制度試點,對符合條件的生產企業及產品進行備案管理。鼓勵有條件的藥品生產企業生產中藥配方顆粒,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在醫療機構臨床使用。(責任單位:藥監局、工信廳、中醫藥局)

        4.推動中成藥生產優化升級。加強對中藥產業發展的統籌規劃,組織實施現代中藥高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加快中藥企業工業智能化建設,鼓勵集成創新和技術創新,推進中成藥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現代化。支持中藥骨干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開發中藥新品種及傳統驗方,引導中小型中藥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聯合和產權制度改革等多種形式做大做強,積極培育一批地方中藥產業龍頭企業。推動哈藥集團、友博藥業等培育產值過億元的中藥大品種。(責任單位:工信廳、科技廳、發改委、藥監局)

        5.鼓勵中醫醫療機構研制與調劑使用院內制劑。制定中藥制劑在醫療機構間調劑使用管理辦法,設立中藥制劑研發推廣應用平臺,統一指導或承擔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的研發,統一培訓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的應用。在保證中藥制劑安全有效、質量穩定的前提下,探索在醫聯體、醫共體和專科聯盟中調劑使用的途徑,并研究在全省醫療機構中逐步推廣。對于企業研發的新藥符合醫院制劑標準的,鼓勵企業與醫療機構聯合申請醫院制劑批準文號,在省內醫療機構中使用,同步開展新藥上市前研究。適度擴大院內制劑使用品種。(責任單位:藥監局、中醫藥局、醫保局、科技廳、工信廳)

        6.促進中藥延伸發展。加強藥食同源食品和以中藥材為原料的保健食品、日化產品等開發和應用,延伸中藥產業鏈。開發以五味子、刺五加、黃芪、西洋參等藥材為主要原料、有特定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引導中藥制藥及食品加工企業增加藥食同源研究開發的投入,開發人參、豆豉、沙棘、桔梗等為原料的系列產品。推動以人參、西洋參、火麻仁、沙棘等為主要原料的化妝品、添加劑、日用品、植物提取物等產品開發。鼓勵對漢麻、刺五加、黃芪等藥用植物非藥用部位開展再利用研究。爭取到2025年培育產值過億元的中藥健康產品達到1-2個。(責任單位:科技廳、衛健委、市場局、中醫藥局、工信廳、藥監局)

        (三)加快中藥營銷能力建設

        結合我省交通運輸、倉儲物流和市場發展情況,按照高度集聚和相對集中的原則,秉承“線上”與“線下”聯動的原則,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園項目,建設我省中藥立體化流通中心。

        1.推進中藥材流通中心建設。打造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全省中藥材現代流通體系,壯大哈爾濱中藥交易市場規模,優化中醫藥市場布局,在哈爾濱建設“線上+線下”交易平臺,進一步完善集初加工、貿易、物流、倉儲、電商配套體系。在牡丹江、佳木斯、黑河、伊春、大興安嶺、齊齊哈爾、雞西、大慶推動建設中藥市場、倉儲物流基地、質量檢測基地,構筑中藥材交易流通平臺。鼓勵飲片經營企業建立面向邊遠地區和基層醫療機構的中藥飲片配送體系。在藥材主產區各縣(市)、鄉鎮布局產地市場、小型倉儲物流基地。(責任單位:商務廳、市場局、藥監局、中醫藥局、各相關市地政府)

        2.提高流通體系信息化水平。研究建立中醫藥產業大數據應用中心,整合中藥資源普查、中藥經營平臺、終端銷售市場數據,通過對大數據分析和挖掘,指導全省中藥材產業布局、產能優化等產業規劃和發展,服務上、中、下游產業客戶。加強流通體系信息化建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建立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逐步實現全過程追溯管理,確保藥品質量安全。(責任單位:商務廳、市場局、藥監局、工信廳、中醫藥局)

        3.塑造龍江中藥品牌。制定品牌發展規劃,樹立質量標桿意識,突出寒地黑土、綠色優質的優勢,完善政策措施,實現“優質優價”,全力塑造龍江中藥整體形象,推動市場對龍江中藥的認可度和美譽度。支持地方藥材種植基地申報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推動有機種植、無公害綠色種植等基地認證以及有關國際標準認證。推動相關行業協會做好注冊地理標志商標工作。鼓勵合作社、種植企業、加工企業等,針對我省大宗中藥材品種、中成藥大品種開展品牌塑造和市場推廣。(責任單位:市場局、農業農村廳、中醫藥局、工信廳、商務廳、文旅廳、藥監局)

        (四)推動中藥企業做優做強

        搶抓國內健康服務業加快發展、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需求不斷旺盛的機遇,推動一批存量企業裂變發展,吸引一批知名中藥企業落戶我省,促進我省中藥企業整體做優做強。

        1.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中藥企業。進一步加大以哈藥集團為代表的國有控股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醫藥企業改革,加快中藥企業混改進程,做強一批龍頭型混合所有制中藥企業。(責任單位:哈爾濱市政府、國資委)

        2.支持民營中藥企業裂變發展。支持譽衡藥業、珍寶島集團、等骨干中藥企業,在省內外實施兼并和聯合重組,促進品種、藥號、技術、渠道等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培育中藥大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競爭力。(責任單位:工信廳、藥監局、科技廳、商務廳)

        3.加大龍頭企業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專班+園區”、“目標+考核”的招商引資新機制,深入研究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稟賦情況,認真對接龍頭企業投資意愿,積極吸引國內知名大型中藥企業來我省投資辦廠。充分利用與廣東對口合作的機會,積極落實項目建設要素條件,推動中國中藥控股中藥產業園和康美藥業中藥產業園在雙鴨山市、康美藥業規模化種植基地在大興安嶺地區早日落地。(責任單位:商務廳、發改委、工信廳、各相關市地政府)

        (五)促進中醫藥大健康服務加快發展

        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促進中醫藥服務在醫療、養生保健、特色康復、健康養老、文化旅游、服務貿易等方面不斷延伸,不斷增強中醫藥發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構建多元化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

        1.加快發展中醫醫療服務。建立公立中醫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中醫醫療機構共同發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突出的中醫醫療服務體系。加強國家臨床中醫藥重點專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建設,充分發揮區域中醫診療中心在防治重大疾病方面的輻射示范帶動作用,提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推進中西醫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協同創新。探索建立和完善重大疑難疾病中西醫協作工作機制與模式,提升中西醫結合服務能力。優化政策環境,加快推進我省社會辦醫,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簡化審批流程、營造公平規范的發展環境,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規模化、多層次方向發展,構建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社會資本舉辦中醫類醫院、專科醫院、門診部和診所。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積極引進高端人才,社會辦醫療機構在重點專科建設、醫療技術臨床應用、醫院等級評審等方面與公立醫院享有同等待遇。吸引省內外和境外患者就醫,促進我省中醫醫療水平提檔升級。(責任單位:中醫藥局、人社廳)

        2.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支持養生保健機構發展,擴大中醫藥預防保健服務覆蓋面,力爭兩年內,三級中醫醫院全部設立治未病中心,二級中醫醫院設立完善的治未病科,30%的二級以上綜合醫院、50%的婦幼保健機構能夠開展中醫健康體檢并提供規范的健康干預服務。在疾病預防控制中積極運用中醫藥方法技術,加強對目標人群健康體檢、體質辨識,慢性病中醫藥干預以及社區居民運用中醫藥保健養生進行指導,到2020年,中醫藥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目標人口的65%。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培育一批技術成熟、信譽良好的知名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集團或連鎖機構。(責任單位:衛健委、中醫藥局、市場局、各相關市地政府)

        3.支持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加強康復專科建設,拓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能力。促進中醫技術與康復醫學融合,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具有中醫特色的康復、護理服務機構。推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開展中醫特色康復醫療、訓練指導、康復護理等服務。建立縣級中醫醫院與社區康復機構雙向轉診機制,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推廣適宜中醫康復技術,提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康復能力和水平。(責任單位:中醫藥局、衛健委、醫保局、殘聯、各相關市地政府)

        4.推動發展中醫藥健康養老服務。按照“醫、護、康、養”一體化新模式,著力打造融合醫療、照護、康復、養老為一體的中醫藥特色醫療養老機構。鼓勵新建以中醫藥健康養老為主的護理院、療養院,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設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為主的中醫診室。推動中醫醫院與老年護理院、康復療養機構等開展合作,整合醫療、康復、養老和護理資源,開啟康養、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支持中醫醫療機構開展與社區、家庭結合的醫養服務,支持國醫館體系的打造和建設,建設醫養、康養結合示范基地。積極開發基于我省道地或大宗中藥材的適老產品。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要設立老年病科或老年病診室,逐步增加老年病床位,加強中醫藥老年病診療能力建設。(責任單位:中醫藥局、民政廳、醫保局、各相關市地政府)

        5.培育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服務。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我省森林氧吧、溫泉冷泉、濕地綠肺等獨特自然資源優勢,實施“中醫藥+旅游”行動,開辟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健康旅游路線。積極開發健康旅游產品,重點建設一批融中藥材種植、中醫健康服務、中醫藥文化景觀、傳統健身運動、藥膳食療于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推進中醫藥健康旅游基地和景區、景點建設,打造4個融合中醫養生保健、中藥材種植、鄉村采摘、藥膳養生、科普宣傳為一體的中醫藥特色小鎮。以哈爾濱北藥產業園、清河中國北藥園、桃山玉溫泉等項目為帶動,建設3—5個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推動建立中醫藥養生體驗和觀賞基地、省級中醫藥博物館和中藥資源館。(責任單位:文旅廳、中醫藥局、農業農村廳、體育局、各相關市地政府)

        6.大力推進中醫藥服務貿易。支持中醫藥服務貿易機構申報國家中醫藥服務貿易出口基地,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際醫療服務,建立動態、多樣的價格標準體系,為境外消費者提供多樣化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開展線上線下對俄中醫藥診療、保健、康復服務,建設對俄中醫藥服務電子商務平臺,逐步實現俄羅斯患者預約專家、組團、通關、網上支付一站式服務。推進現有黑河、東寧進口中藥材指定口岸新增中藥材品種,爭取蘿北、撫遠、饒河、同江、密山、虎林6個口岸獲取國家指定進口中藥材指定口岸資質,拓寬利用俄羅斯藥材渠道。(責任單位:商務廳、中醫藥局、各相關市地政府)

        7.拓展中醫藥文化傳播影響力。深入挖掘寧安寧古塔芪、齊齊哈爾卜奎芪等道地藥材的文化內涵,創作科普產品和文化精品,講好龍江道地藥材故事。綜合運用數字出版、移動多媒體、自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傳播方式,打造龍江道地藥材品牌。依托哈爾濱特色街道建設中醫藥文化界區,集中發展有中醫藥文化特色的診所、養生保健機構、藥店、保健產品店、道地貴細藥材專賣店、藥膳餐館等,打造我省中醫藥文化新名片。利用旅游產業推介會、養老產業推介會、綠博會等展覽展會推介我省中醫藥優質產品和優良服務。用好京交會、中俄博覽會、健博會(中醫藥產業博覽會)等有影響力的展會平臺擴大我省中醫藥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的影響力。(責任單位:中醫藥局、文旅廳、廣播電視局、商務廳、貿促會、民政廳、各相關市地政府)

        (六)推進中醫藥事業傳承發展

        堅持傳承中醫藥發展,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發展中醫特色技術,建設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加強中醫藥教育科研機構高水平發展,推進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養和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1.加強中醫藥傳承,挖掘龍江中醫藥寶庫。整理我省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和省名中醫臨床診療經驗,出版名醫名家醫案集。加強對龍江醫派、韓氏婦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中醫學術流派文獻資料的挖掘整理,開展中醫流派傳承規律和模式研究。到2020年,依托8所地市級中醫醫院,建立8個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工作站;建設省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50個。到2030年,實現所有地市至少建立1所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工作站;建設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50個,在基層建設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站20個;建設省級名中醫傳承工作室120個,并陸續在全省各地建設省級名中醫傳承工作站;建設國家級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50個。依托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和省中醫藥科學院,挖掘整理民間中醫診療技術和方藥,加以總結、利用和推廣。加強對傳統制藥、鑒定、炮制技術的繼承研究。(責任單位:中醫藥局、財政廳、各相關市地政府)

        2.促進中醫藥院校、科研院所高水平發展。加大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和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等中醫院校、科研院所建設支持力度,對在學科建設、科研立項、人才引進、人才培養等方面政策予以傾斜,加大中醫藥的繼承與創新力度,著力培養高層次中醫藥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在學科建設方面,繼續保持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學科優勢地位,加強中醫學科、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重點專科數量上取得新突破。在科研方面,發揮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和國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重點研究室作用,結合我省中醫藥產業特點,在中藥新藥、院內制劑研發,保健食品、藥膳產品開發,中醫適宜技術研究推廣上提供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發揮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作用,帶動人才梯隊建設。堅持穩才育才引才并舉,依托我省頭雁計劃,集聚一批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在人才培養方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科學、先進、完備、適應新時代要求的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力爭到2030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綜合實力居國內同類高校前列,建成特色鮮明的國際有一定影響、國內一流的中醫藥大學;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充分發揮其在中醫醫療、中藥科研上的優勢,依托區域診療中心和國家新藥創新平臺等有利基礎,實現醫療、科研、產業、文化“四位一體”的協同發展。(責任單位:教育廳、科技廳、人社廳、財政廳、中醫藥局)

        3.強化中醫藥高素質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制定精準的靶向人才扶持政策,“固巢留鳳”,探索建立以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為主體的高質量中藥研發聯盟,強化高校對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服務功能和支撐能力,遏制中醫藥人才流失。出臺人才引進政策和機制,“筑巢引鳳”,鼓勵高校、企業、科研單位等機構,加強中藥高層次和專業技術人才引進與培養。將中醫藥的理念和知識體系納入醫藥院校本科及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提高中藥領域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學生的“雙創”能力和意識,鼓勵高校畢業生圍繞中藥產業創業就業。加強中醫藥師承教育培養體系建設,加強中藥材種植養殖技術人員和基層中藥材生產、流通、炮制從業人員培訓,培養一支強有力的中藥資源保護、種植養殖、生產加工、鑒定技術和信息服務隊伍。到2030年,培養省級中醫藥優秀人才100人,新增省級名中醫200人。(責任單位:人社廳、教育廳、科技廳、中醫藥局、發改委、財政廳)

        (七)推進中醫藥創新發展

        加大中醫藥產品的研發力度,加快中藥保健品、中藥延伸產品開發,加強中醫藥創新平臺建設,推動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等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我省中醫藥創新能力。

        1.推進中藥新藥研發。加大對中醫藥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重點培育中藥大品種和新品種,支持開展“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復方制劑”的開發,加強以我省道地、大宗中藥材為主要原料的經典名方的開發,進一步開發新藥。推動應用安全、療效顯著、知識產權清晰的特色中成藥開發、大品種二次開發、鼓勵開展院內制劑新品種研究。鼓勵毛利潤超5000萬元大品種和刺五加制劑、五味子制劑、暴馬丁香制劑等具有二次開發價值的中藥制劑品種,增加新的適應癥,改進工藝技術和提升質量標準,加速培育我省中藥大品種。(責任單位:科技廳、中醫藥局、藥監局、知識產權局、財政廳)

        2.加快藥食同源產品、中藥保健產品和衍生產品的研發。圍繞人參、火麻仁、豆豉等藥食同源藥材,進行全方位系統研發。支持刺五加、五味子、金蓮花等藥材申報藥食同源。制定藥膳管理規范,促進藥膳在餐飲服務業和醫療保健機構的應用。發展木耳、猴頭、靈芝、香菇、銀耳、樺褐孔菌等有藥用價值的菌類物質,采用現代生物技術開發一批含有特定功能成分的保健食品。扶持以人參、西洋參、沙參、黃芪、刺五加、金蓮花等中藥材為基礎的中藥化妝品的研發及推廣應用。開展植物提取物、中藥殺菌劑殺蟲劑和中獸藥產品研發和生產。不斷拓展豐富以中藥為基源的系列延伸產品,滿足群眾綠色、環保和健康生活需求。(責任單位:市場局、藥監局、科技廳、衛健委、中醫藥局)

        3.提升中醫藥科技創新能力。發揮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省中醫藥科學院等大學和科研單位技術人才優勢,培育中醫藥高端技術人才和創新團隊,打造以中藥研發、保健食品研制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平臺,推進產學研一體化。積極發揮哈爾濱商業大學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在中藥研發上的作用,推動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省中醫藥科學院等建設3-5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實驗室),鼓勵哈藥集團等骨干企業聯合科研機構建立企業研究院,推進全省建設中醫藥領域省部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或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快中藥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加強協同創新,提高中藥研發、孵化和轉化能力,支持建設中藥科技共建共享平臺、中藥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雙創”孵化平臺。(責任單位:科技廳、中醫藥局、工信廳、發改委、財政廳)

        4.加快中藥產品標準體系建設。依托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省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所、省中醫藥科學院等機構,制定黑龍江大宗或道地中藥材和相關中藥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支持雙蘭星制藥等有條件的中藥企業制定完善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企業標準,加快生產流通全過程標準研究,建立中藥產業全鏈條的優質產品標準體系和產品溯源體系。加強中藥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全方位提升中藥產業發展水平。(責任單位:市場局、科技廳、工信廳、藥監局、中醫藥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1.加強省級統籌管理。建立由省領導任組長、省直相關部門和各市地領導參加的中醫藥發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在省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發展領導小組要切實發揮省級統籌作用,協調解決中醫藥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建立全省中醫藥產業發展科學考核機制。省直各有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要加強協調配合,加快研究具體可操作的扶持政策,形成政策合力。研究成立中醫藥產業協會。

        2.發揮市級主抓作用。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切實承擔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主體責任,成立推進中醫藥產業發展工作專班,建立由政府相關負責人親自抓、分管部門牽頭推動、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的合力推進機制。實行上下聯動,要結合本地中醫藥產業發展實際,明確工作目標,認真謀劃項目,細化具體任務,制定推進措施,增強推進中醫藥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二)支持中藥種植養殖

        3.統籌使用涉農等相關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種子種苗基地、標準化種植基地、倉儲設施以及高標準中藥材生產示范等項目建設。

        4.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中藥材種植同等享受經濟作物相關扶持政策,重點加大對中藥種子種苗區域集中繁育基地和種植基地建設支持力度。

        5.對具有一定規模的中藥材種植戶、列入5個省級野生藥材資源保護區的種植戶以及納入8個中藥材規范化種植試驗基地的種植戶,按實際承保面積開展保險試點,在先行先試的基礎上穩妥推進。

        6.鼓勵馴養野生動物技術成熟的企業和單位,擴大繁育利用種群規模,積極申報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中醫藥和保健產品開發提供更多的動物產品資源。

        (三)推動中藥精深加工

        7.支持中藥配方顆粒研發生產,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開展中藥配方顆粒研發生產,對已完成產品質量標準、生產工藝研究和試生產企業的產品進行備案管理,允許在省內醫療機構開展臨床研究使用。建立企業與藥農的合作對接機制,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允許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對地產品種從農戶或市場收購。

        8.支持開展我省現有中藥材標準、中藥飲片炮制規范提高修訂工作,支持新的中藥材標準、中藥飲片炮制規范研究制定工作,每個品種規范給予研究單位一次性5萬元補助;被國家標準新收載的我省中藥材、中藥飲片標準規范,每個品種標準規范給予研究單位一次性20萬元獎勵。

        (四)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9.全面落實國家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實體經濟、企業技術創新、農產品初加工等方面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按照國家規定,農民自產中藥材免征增值稅,對月銷售額10萬元以下(含本數)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免征增值稅。對納稅人從事中藥材種植所得,免征企業所得稅。開展中醫藥購銷行業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對黑龍江地產藥材品種在全省范圍內執行農產品稅收抵扣政策。

        (五)完善醫保支持政策

        10.經相關部門批準設立的各類各級中醫院,均可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將符合條件的縣(區)級中醫醫療機構納入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范圍;支持中醫藥生產企業新開發的中藥產品、名特優中成藥納入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經相關部門療效和安全性評價后,將安全有效的中醫院院內制劑納入醫保支付;支持基層中醫醫療機構發展,將符合規定的中藥及中醫診療技術項目納入門診統籌支付范圍,在基層醫療機構報銷比例不低于50%;在堅持保基本、確保醫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擴大中醫藥診療服務項目報銷范圍,提高醫保支付標準;將中醫藥健康養老機構中符合條件的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

        (六)支持企業擴大規模,降低成本政策

        11.對符合《黑龍江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投資指導目錄》且設備投資在2000萬元(含)以上,建成并全部投產的醫藥企業技術改造項目,采取設備投資補助的支持方式,按照項目購置設備總額給予3%補助,單個項目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600萬元。對認定的醫藥企業“數字化”(智能)車間,給予一次性獎勵200萬元。對年新實現節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的萬噸耗能醫藥企業,省財政給予100萬元獎勵。

        12.對年內投產的省重點工業產業項目,按照投產當年固定資產投資貸款額度給予不超過5%貼息,單戶企業最高不超過2500萬元。對投產當年利用自有資金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給予不超過3%補助,單戶企業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

        13.對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萬元、新納入規模以上統計的醫藥企業,給予每戶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

        (七)支持藥品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政策

        14.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給予1000萬元資金支持。對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重點(工程)實驗室和企業院士工作站,每年擇優遴選一批在成果轉化中發揮突出作用的,每個給予50萬元資金支持。對新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給予50萬元資金支持。對新認定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給予30萬元資金支持。

        15.支持醫藥企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國家智能制造、工業強基、服務型制造、綠色制造等專項,按照獲得國家財政資金實際支持額度的10%、原則上最高不超過500萬元標準予以資助。

        16.對新獲得新藥證書(生產批件)且在我省轉化生產的中藥,以及新獲得批準文號且在我省轉化生產的保健食品,適當給予補助。

        17.對醫藥企業外包研發成果、引進關鍵技術或購買核心專利在我省轉化,當年銷售收入首次超過3000萬元的,適當給予獎勵。通過二次開發,年新增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大品種,經認定,適當給予獎勵。

        18.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生產經濟效益較好的醫藥科技型企業,按照上一年研發投入的10%、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給予研發投入后補助,后補助資金由省市聯合出資,各占50%。

        19.對全省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化前景好的醫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由省財政給予項目主持人及團隊最高1000萬元的扶持資金。

        20.對新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中成藥藥品,每個品種給予研發單位50萬元獎勵。

        21.鼓勵企業通過各種方式獲得在研藥品權屬,完成藥品開發。對購買省內外科技成果的我省企業,其技術交易實際到賬金額在200萬元以上的(不含200萬元),并在黑龍江注冊投產的藥品,給予其技術交易實際到賬金額的30%、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補助。

        22.鼓勵企業和科研單位加大中醫藥研發投入。對完成臨床前研究的重大新藥,或獲得藥品臨床試驗批件的,在省級科研立項方面優先重點支持。

        (八)支持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政策

        23.在省產業投資基金中研究設立中藥產業發展專項子基金,按照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對我省中藥產業發展予以支持。

        24.完善融資擔保機制,為醫藥企業提供融資服務。對列入省重點項目名單、市場前景好且急需流動資金的醫藥產業項目,對具有一定規模、缺乏生產資金的中藥材種植養殖大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中醫藥工業企業,由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在符合擔保條件、項目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提供融資擔保。

        25.鼓勵醫藥企業多元化融資,發行企業債、公司債、私募債、資產證券化產品等直接融資工具,對成功發行的企業,省財政按照發行額的2.5%給予補貼,最高不超過500萬元。鼓勵支持總部和主營業務均在我省的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及科創板首發上市,并分階段給予補貼。對在省證監局完成上市輔導驗收合格擬在境內上市的后備企業,省級財政一次性補助200萬元;對企業上市申請材料已被中國證監會正式受理、擬在境內上市的后備企業(以證監會受理函為準),省級財政一次性補助300萬元;對在境內成功首發上市的企業,省級財政一次性補助500萬元。對在境內主板、中小板重組上市以及境外主板、創業板首發上市(上市融資2億元以上)的企業,省級財政一次性補助500萬元。對企業在新三板掛牌的,省級財政一次性補助200萬元。

        (九)支持企業加強市場營銷政策

        26.研究制定獎勵措施,支持省內外醫藥生產企業在我省設立銷售公司和銷售推廣服務公司。

        27.對通過網上支付工具結算、年網絡交易額首次突破1億元的省內醫藥流通企業,給予適當獎勵。對銷售收入首次突破30億元和50億元的省內醫藥流通企業,給予適當獎勵。

        28.鼓勵中藥材及其加工企業參加國內外各類大型展會活動,參會所需費用由省財政以直接或間接形式給予支持和補貼,單戶企業年度補貼不超過5萬元。

        (十)強化人才保障政策

        29.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利用“龍江千名企業家培育計劃”和“龍江企業家發展計劃”,通過舉辦“龍江企業家論壇”、企業家讀書會、專題培訓和組織國內外考察等方式,幫助醫藥企業負責人提升素質能力,掌握行業發展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增強營銷、專業化、合作、借助資本市場發展等市場經濟意識。

        30.研究制定我省中藥產業緊缺人才目錄,在省相關人才計劃中給予重點支持。開通引進人才綠色通道,建立“一站式”服務機制。對我省醫藥產業急需緊缺的高端人才,按規定在科研經費、住房、落戶、職稱、醫療等方面給予支持。

        31.鼓勵科技人才發揮作用,對入選“龍江科技英才”特殊支持計劃的中藥企業人員,省財政一次性給予50萬元資助。

       
       
       
       
        Copyright@2006 www.xptnr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工體西路1號 電話:59957777
      版權所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ICP備案:京ICP備16052956號
      京公網安備11931045028號  網站標識碼:bm7300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91高清免费国产自产拍2021| 三根一起会坏掉的好痛免费三级全黄的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综合网2021| 欧美黑人又粗又硬xxxxx喷水| 老熟妇仑乱一区二区视頻|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色综合色天天久久婷婷基地| 精品日产一区二区三区| 色中文字幕在线| 狠狠躁夜夜躁av网站中文字幕| 欧美国产日产片| 日日噜噜夜夜爽爽| 夜鲁鲁鲁夜夜综合视频欧美|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999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北条麻妃一区二区三区av高清|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久久婷五月综合|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ⅴ大香| 一区五十路在线中出| 呦交小u女国产秘密入口| 高清永久免费观看|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视频| 老牛精品亚洲成av人片|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放荡的女老板bd|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老妇一性一交一乱| 国产精品理论电影|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久久| 免费永久在线观看黄网站| 亲子乱子xxxxxx|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久久人妻av无码中文专区| jizz老师喷水| 金牛汇app最新版| 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欧男同同性videos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