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的安全有效與品質提升一直是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揪心的事。
就在3月4日,張伯禮牽掛的中藥材產業發展座談會暨中藥材產業扶貧無公害栽培技術培訓及推廣會在貴州省遵義市召開。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陳士林等業內專家及盛實百草藥業、上海藥材公司等相關企業做了有關中藥材無公害栽培、加工等品質提升關鍵環節的技術培訓。
在張伯禮看來,品質保障是中藥事業發展的根基。
“市場上一些中藥材‘又白又胖’,但就是不治病。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和植物生長激素,不僅影響了藥效,且有損老百姓健康。”張伯禮說。他分析,管理失控與生態環境的惡化,主觀上片面追求產量,造成農殘、重金屬、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增加,嚴重危脅群眾健康,也制約了中醫藥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公益組織和國家管理部門抽查檢測結果顯示,相當比例的藥材存在多種農藥殘留,個別品種甚至檢出克百威等劇毒農藥,有的批次農殘超標近百倍。
“為促進中藥材生產和產業健康發展,急需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高品質中藥材生產體系,以大力推進無公害中藥材的生產及監管。”張伯禮強調,“我們已經有成熟的無公害種植技術,現在要做的是大力推廣。”
他介紹說,由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等科研企業單位歷經十余年研究建立的無公害中藥材精細栽培技術規范和應用體系,提供了解決中藥材生產農殘重金屬超標等問題的新途徑。同時,各地在推廣該技術體系時也已摸索出一些路徑,例如,盛實百草“定制藥園”貴州模式,成功運用無公害中藥材栽培生產技術與“三農”經濟轉型扶貧有機結合。
“像此次在遵義召開的這種培訓會,我們每年在全國各地會組織很多次,但單靠這些科研人員和企業單打獨斗是不夠的,應該聯合各方力量,將這些實用中藥材無公害種植技術真正落地到基層,促進貧困地區老百姓增收,提升中藥材品質。”張伯禮說。遵義市副市長候衛偉也在推廣會上表示,使中藥材生產從“種的了”向“種得好”轉變,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技術為中藥材產業服務脫貧攻堅作出突出貢獻。
在此基礎上,張伯禮建議,應在全國范圍內推廣中藥材無公害生產體系,部分地區和品種可發展綠色、有機藥材,加大在精準選址、優質新品種選育、種植條件控制、病蟲害綜合防治及合理施肥等關鍵環節上的研究,規范藥材種植技術。“把無公害生產與國家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利用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優勢推動高品質中藥材生產扶貧行動的開展,鼓勵大企業、大品種、大基地開展企業+農戶式的管理模式。”張伯禮說。
“此外,最重要的保障是,一定要實現優質優價,讓使用無公害種植技術的中藥材賣得上價,讓農戶受益,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藥,實現良性循環。”張伯禮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