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碧是廈門市禾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糖友網”(“糖尿病病友全程關照網”)的一名會員。入網1個月以來,她的血糖從最高20多毫摩爾/升降到了6.86毫摩爾/升,她說這得歸功于中醫藥和“管著”她的三位醫師——廈門中醫院糖尿病科主任邱英明、社區全科醫師汪麗敏、健康管理師林美紅。“入網沒多久汪醫師就打電話告訴我,市中醫院糖尿病科的邱主任會定期來社區出診。”李鳳碧告訴記者,之前去大醫院找專家總要預約很久,而邱主任每周來社區出診時,她能很快看上病。服用了一段時間中藥后,她不僅血糖降下來了,失眠、乏力等癥狀也得到明顯改善,氣色好多了。李鳳碧現在拿藥、檢查都在禾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很少再去大醫院了,“以前去大醫院停車難、排隊長,大早上去看完病都下午了,現在我從家過來就十來分鐘。”
分級診療中醫走在前
早在2012年,廈門就已推出醫院-社區慢病防治一體化管理,而中醫以其治療慢病的獨到優勢及“簡、便、驗、廉”的特色一直走在前面。
“中醫專家有時通過望、聞、問、切就能獲知患者病機,對癥下藥,這在基礎設施薄弱的社區,優勢特別突出。”廈門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挹青介紹,2013年廈門就啟動了“中醫專家下社區”工作,后進一步明確為“中醫專家帶病人下社區、下基層帶徒弟”的“兩帶模式”。迄今已有26位專家進駐13個社區,為3萬人次患者提供了中醫藥服務。其中19位工作25年以上的主任醫師以師承帶教方式選拔培養了近百名社區中醫后備人才。
廈門市中醫院雙向轉診軟件已基本完成對接,該院副院長高樹彬介紹,總院糖尿病科、心內科專家門診預約號將有不低于10%的名額留給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進行轉診,建立預約轉診“綠色通道”,并安排社區醫療服務中心轉診病人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為了方便社區患者的中藥治療,廈門市中醫院還提供中藥代煎服務,社醫部安排專車每天兩次往返于4家社區與醫院之中,負責配送。
目前,廈門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量占比已達53.5%。其中禾山社區中醫藥服務量占比為57%,2012年中醫專家尚未進駐時的數字是28.7%,幾乎翻番。“老百姓看中醫‘認人不認門’”,高樹彬笑言。
便捷、實惠病人紛紛入“兩網”
“好醫生就是吸鐵石”,廈門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楊叔禹認為,老百姓“凡病要到大醫院找專家”的觀念一直是各地分級診療政策真正落地的“攔路虎”。為了“讓病人愿意去”,廈門正在把成功引導中醫優質資源下沉的“兩帶模式”復制推廣,鼓勵擅長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西醫專家也下社區出診、帶教,進一步夯實社區醫療衛生基礎。
在多年醫院-社區慢病防治一體化管理的實踐基礎上,廈門市提出“三師共管”,并于去年7月開始建設“糖友網”。截止今年6月5日,已擁有李鳳碧這樣的入網會員9657人。今年3月“高友網”(“高血壓病病友全程關照網”)也開始搭建,不到3個月就吸納患者10247人。每個入網患者都在一名大醫院的專科醫師、一名基層醫院全科醫師和一名經過培訓認證的健康管理師的共同管理之下。為發揮中醫治療慢病的優勢,廈門市組建“三師”團隊,尤其是市中醫院與其下轄社區醫聯體之間搭配三師團隊時,還盡量保證在“三師”中有一名是中醫類別醫師。
隨著入網患者越來越多,邱英明感覺來市中醫院找他看病的輕癥或病情穩定的患者少了,“許多老病人現在都來社區找我”。因為在社區,看病、拿藥都方便。
經濟杠桿也是廈門推進患者向基層分流的一大法寶:專家在社區坐診,免收診治費;三級醫院醫保報銷比例為70%~80%,而社區達93%;在基層就診的患者,每年還能得到醫保統籌資金提前給付的500元診療補助,用于藥品、健康體檢等,符合條件的中藥飲片、中成藥、中醫診療項目(如針灸推拿等適宜技術項目)也已納入這500元補助的支付范圍。
社區接得住、醫院放得下
“原來我們駝著背,現在抬起了頭。”鼓浪嶼醫院院長張曉良生動地形容推進分級診療、“三師兩網”給醫院帶來的變化。他剛履職時,鼓浪嶼醫院門庭冷落,島上居民寧可多花數倍時間,也要乘船去市中心的大醫院看病、開藥,“現在我們有信心告訴病人,我們身后有大專家”。平時由全科醫生和健康管理師照顧慢病患者,當患者需要轉診去大醫院時,鼓浪嶼醫院會提前聯絡好相關科室的醫生,患者一到就能就醫,拍完片人還沒回來,檢查報告已經傳到了鼓浪嶼醫院。患者感受到了便利,對鼓浪嶼醫院也建立了信任。
慢病患者被社區“網住”,勢必會分走大醫院的“蛋糕”。為了“讓醫院放得下”,廈門市還改革了大醫院的補償機制和考核分配機制,不再按門診量發放財政補貼,引導大醫院不再過分追求門診規模的增加。
高樹彬則認為,短期內的門診量分流只是“陣痛”,反而可以倒逼三級醫院明確“三名”定位與目標,集中精力研攻疑難危重病,建設學科,提升醫教研水平,“撬動”公立醫院改革難題。他認為,如果醫療服務更加個性化,進一步完善市場定價機制,深耕高精尖只會讓醫院在未來更有競爭力。(趙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