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0日,幾乎未曾出過遠門的鄭明福,第一次走出甘肅省,去往青海省藏醫院,他在那里用了半年時間系統學習藏醫、藏藥。
鄭明福是當年甘肅省衛生計生委選派學習藏醫的9人之一,他很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
在青海的200天,他沒有心情去看一看湛藍的青海湖,去拜一拜恢宏的塔爾寺,鄭明福唯一的心愿就是學習好藏醫藥,將精力投入到藏醫藥治療風濕、類風濕、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中,一方面學習理論,一方面鉆研藏醫臨床應用思路、方法。
這9名學員成為了甘肅藏醫發展的排頭兵。
西進學醫:藏醫學習很有必要很及時
選派甘肅省內優秀醫生赴青海學藏醫,這一戰略構想的產生,源于一次會議間隙。甘肅省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崔慶榮回憶道,甘肅省衛計生委主任劉維忠,在一次會上和青海衛生計生委主任聊天時,談到藏醫藥的療效,得知青海省藏醫院發展得好,藏醫也發展得好。“甘肅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也有藏醫院,我們想將中醫藏醫融合發展,提升治療效果。”劉維忠提議,能否由青海協助,聯合培養一批年青骨干。他希望西醫院、中醫院都能把藏醫引進。對于西醫、中醫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民族醫藥找到解決途徑。
2014年,只有9名學員赴青海學習藏醫。2015年,甘肅省衛生計生委在全省下發通知,一時間,各地醫師踴躍報名。今年共選派20人學習藏醫。西藏自治區的藏醫院也被納入合作單位。
來自蘭州市七里河區人民醫院的趙永斌說,自己已經做好前期準備。他已經按照甘肅省衛計生委統一部署,在青海省藏醫院接受了半年的藏語培訓,還學到許多藏醫臨床專有名詞。在未來為期六個月的學習過程中,他將重點學習藏醫藥浴臨床治療內容,同時針對醫院內的藏醫藥診療管理內容,創新和優化醫院藏醫藥臨床診療方案。
“甘南藏族自治州50歲以上的藏醫不足5人,新老斷層現象嚴重”,45歲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藏醫藥傳承人才項仁增說,現今甘南藏醫世家后繼無人,藏醫藥經典古籍遺失或散落民間,很多老藏醫臨床實踐經驗面臨失傳,專業人才十分匱乏。在他看來,甘肅省的這一政策對于甘南藏醫的發展是一場“及時雨”。
政策利好:鼓勵學習、發展藏醫事業
崔慶榮介紹,為保證學生獲得更好的藏醫教育,鼓勵藏醫藥在甘肅扎根落地,深入發展,甘肅省利好政策不斷。
甘肅省根據本地區的醫療服務實際需求,要求西醫院、中醫院配備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形成結構合理的藏醫藥人才隊伍。并開展藏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和整理工作,鼓勵有條件的藏醫藥專家著書立說,帶好接班人。同時,加強藏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對中西醫及現代科學技術的學習,開展中西醫與藏醫藥交流與合作。
甘肅省更通過制度設計為藏醫藏藥在西醫院、中醫院的發展掃清“障礙”。崔慶榮說,甘肅將在綜合醫院、中醫醫院探索建立藏醫臨床科室與其他臨床科室密切協作機制,針對藏醫藥治療優勢病種,通過組織專家論證、規范臨床路徑、制定診療方案等方式,并將藏醫藥服務拓展到其他臨床科室。
“我們鼓勵臨床科室主動邀請藏醫臨床科室參與本科室病種的治療,根據藏醫藥理論合理應用藏藥。”崔慶榮說,甘肅省還鼓勵各醫院在堅持藏藥自身規律和特點的基礎上,注重多學科參與,結合醫院最具優勢的相關領域,積極開展藏醫藥科研工作,充分發揮藏醫藥特色和優勢,創新和優化臨床診療方案。
此外,甘肅省內的醫院還將合理設置藏醫門診和病房,有條件的醫院還要設置藏藥制劑室,并將藏醫藥的發展納入到醫院整體發展規劃中,根據自身實際確定藏醫藥業務重點發展方向,統籌規劃藏醫藥工作。
重新挖掘:再現被埋沒的“瑰寶”
藏醫藥是甘肅重要的衛生資源,在長期生產生活和臨床實踐中,形成其獨特理論體系和辨證論治方法,對于保障和提高民眾健康水平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長久以來,受制于交通及文化制約,甘肅藏醫藥開展的范圍并不廣泛,主要局限于藏族地區使用,甘肅甘南藏區共設有8個縣級藏醫藥醫院,2所藏醫藥研究機構,1所藏醫藥學府。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無論是外治療法、飲食療法,還是藥物療法、藏醫學都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診療風格,藏醫藥提倡病人先從飲食、起居調治為起點,若無效,再使用藥物和器械治療,尤其是藏醫藥浴、金針療法、放血療法、熏蒸療法等更成為其特色治療手段。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甘肅許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還未開展藏醫藥診療服務,藏醫藥對于多數民眾來說“陌生而又神秘”。
“藏醫藥是中國民族醫學的一塊瑰寶,不僅有著獨特的診療技術,更是藏文化的一種延伸和傳承。”在崔慶榮看來,無論是中醫藥還是少數民族醫藥,只要是能夠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都應該被后人繼承與挖掘。
“在甘肅省內推廣藏醫藥,將會讓更多的民眾受益,通過在綜合醫院開展藏醫藥,以此來促進藏醫藥的繁榮。”崔慶榮說。(張曉東 李鋒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