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居多、貧困面大、醫療條件落后、經濟不發達……盡管困難重重,青海省大刀闊斧將深化醫改深入到基層,大力推行分級診療制度,保證農村基本的醫療保障,讓中藏藥特色在基層發揮,讓各級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各有所長,逐步實現專業化,百姓看病從此不再難。
首診選基層 中藏醫顯特色
趙剛一家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興海縣,距省會西寧248公里,為了帶父親治療中風后遺癥,常常要坐4小時的車,趕去西寧市的大醫院,“省城的醫院專家多、水平高,看病放心啊。”趙剛說。
可現在“分級診療”政策一實行,趙剛一家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以前想去哪就去哪看病,可是現在怎么不能隨便去大醫院看病了呢?”
“在分級診療推行之初,多數人都有趙剛這樣的顧慮。”青海省中藏醫藥管理局局長江華回憶,青海大部分地區經濟欠發達,政策推行之初,百姓不理解,大醫院門診量驟然下降,基層醫院成長緩慢,政策落實困難,質疑聲四起。
此外,青海各州縣人口分布松散,如果有病都去省城大醫院,患者不僅花費較多,更有耽誤病情的風險。看病對于經濟條件落后的牧民來說負擔過重。
“我們推行分級診療,不是讓百姓住大醫院難,而是改變群眾以往自由的就醫習慣,規范就醫秩序。”江華表示,青海將中藏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深入基層,著重提升基層醫院醫療服務能力,讓基層醫院扛起“大病不出縣”的責任。
塔爾寺藏醫院周邊居住著眾多藏族群眾,他們對藏醫藥有著深厚的感情,藏醫藥在治療高寒地區易發的風濕病、關節炎、心腦血管、消化等疾病方面具有特殊功效。該院大力發展藏醫適宜技術,增添藏藥浴床位,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村民就近治療。“現在,在家門口洗藏藥浴,和去省城大醫院比,效果差不多,我們不用長途奔波去省城了。”感受到家門口藏醫院的變化,卓瑪老人笑著說。
近兩年,青海省依托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共衛生補助資金項目,實施基層中藏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中藏醫館建設,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中藏醫館145個,推廣中藏醫藥適宜技術148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藏醫藥服務普及率逐步提高,中藏醫藥服務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截至2015年底,全省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能夠提供中藏醫藥服務,84.8%的社區衛生服務站、90.1%的鄉鎮衛生院和75.2%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藏醫藥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藏醫藥服務量占醫療服務總量比例40%。
轉診“活起來” 壓力得分流
及時發現問題,快速解決問題,青海的醫改之路尤其靈活。
隨著分級診療的逐步推行,問題在各個環節也逐步顯現:同類疾病再次入院手續繁瑣,三甲醫院雖然“抱團”縣級醫院,但聯系松散……針對問題,青海省制定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相關政策,作出更具人性化的調整,簡化患者轉診手續、規范異地居住等參保群眾轉診程序的同時,還健全完善了轉診率、檢查結果互認等相關政策。
藏族老人扎西剛從青海省藏醫院出院,他拿著醫生開具的轉診單,收拾衣物準備回家繼續接受治療。一次放牧時,老人冠心病發作,隨即被送到家門口的剛察縣藏醫院治療,不料老人出現了突發性并發癥,醫院立即提出轉診到省藏醫院接受治療,雙方醫院開通綠色通道,老人最終安全度過危險期。如今,病情好轉的老人回到剛察縣藏醫院,繼續接受康復治療。
為了切實落實雙向轉診,2015年,該省選擇了高血壓病、糖尿病、結核病等9種疾病制定雙向轉診指征,在全省范圍內進行試點。在基層醫療機構開展對患有慢性疾病的60歲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費基藥診療模式試點,在省級三級醫院組建慢性病診療中心,各市州成立區域分中心,為各級醫療機構的慢性病診治提供技術支撐,并對慢性疾病逐步實行按人頭打包付費。
青海省藏醫院副院長昂青才旦表示,目前,青海省已形成縣州省三級藏醫藥醫療網絡,覆蓋全省,以保障本省及周邊藏區人民的健康,讓雙向轉診在藏醫藥醫療網絡內“活起來”。
在青海省中醫院,中醫皮膚科的患者總是人滿為患,醫生們工作壓力大。推行分級診療之后,通過雙向轉診,部分州縣的患者能夠及時回到基層中醫院接受后期治療。“分級診療為醫生們減輕了不少負擔,壓力分解后,醫生們有更多的精力鉆研臨床中遇到的疑難雜癥,這對加強重點專科建設來說是個好開端。”該院負責人說。
百姓又是如何從質疑到開始愿意選擇分級診療呢?原來,該省從醫改初期就明確了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基層醫療機構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婦幼保健、計劃生育等服務;縣級醫療機構主要開展縣域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急危重癥搶救與疑難病轉診等工作;三級醫療機構重點逐步減少常見病、多發病復診和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普通門診。同時,還積極引導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患者、康復期患者從三級醫院及時轉診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各級醫療機構發揮各自專長,實現醫療資源合理分配,不僅緩解醫保壓力,更減輕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大病能報銷 百姓負擔小
家住西寧市的張女士,因骨折在省中醫院住院治療,總共花了3萬多元的醫療費。經過基本醫保報銷和大病保險報銷后,自己只花了不到1萬元。
2015年,青海省繼續完善報銷政策以深入推行分級診療制度。積極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如今,該省城鄉居民醫保高于全國水平,城鄉居民醫保籌資標準由510元提高到550元。全省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參保率均在99.6%以上,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8%。
此外,該省全面實施大病醫療保險制度,全省城鄉居民按人均50元標準統籌建立大病醫療保險資金。重點救助對象住院救助不設起付線,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救助比例達到80%~100%,年救助限額從3萬元提高到5~6萬元;特困供養對象按100%給予救助、其他救助對象按80%給予救助。
青海省還實施了“先住院后結算”醫療服務模式。目前,全省超100萬患者享受了“先住院后結算”醫療服務模式,無一例惡意欠費行為發生。
“分級診療的完善周期較長,我們還要不斷地完善政策,通過分級診療制度真正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實現大病不出縣,急危重癥和疑難雜癥不出省,讓更多的群眾受益。”江華說。(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