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成都中醫藥大學將迎來60周年校慶。作為由國務院最早批準創辦的高等中醫院校之一,她見證了高等中醫藥教育在保持中醫藥傳統,培養中醫藥人才方面的獨特探索—精英模式托起中醫藥人才高地
植根巴蜀大地,得益于四川自古眾多名醫名家浸潤的成都中醫藥大學,培育出了像現代中藥學高等教育奠基者、中藥學泰斗凌一揆,國醫大師郭子光、劉敏如這樣的中醫名家。凌一揆中藥學基地班、李斯熾班、吳棹仙班等創新性精英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為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輸送棟梁之才。
1956年學校在全國首批開辦中醫學專業,1959年率先開辦中藥學專業,1960年首批開辦針灸學專業,1984年獲第一個中藥學博士學位授權點,1996年獲批為全國唯一基礎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基礎基地……成都中醫藥大學已成為中醫藥學本科教育的“試驗田、排頭兵、輻射源”。
培養研究型中藥精英人才
幾乎每個成都中醫藥大學的老校友和老師都會記得,學校于1996年獲批為全國唯一基礎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中藥基礎基地時的光輝歷史。
在該校首屆教學名師、原副校長萬德光教授的記憶中,那時起,校園里就多了這樣一群身影:他們打水、吃飯、散步都不忘拿本中藥學背誦本,對中藥材已經爛熟于心。他們就是該校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中藥基礎基地的學生。
“我國的中醫藥院校教育中,中醫和中藥研究相脫節,醫不知藥,藥不為醫用的狀況突出。”一心想要打破如此局面的該校中藥學學科帶頭人彭成教授提出了“醫藥結合、系統中藥、實踐創新”的創新培養理念。
正基于此,在這個中藥學基地班中,學生們從入學起就可以系統學習到中藥基本理論及臨床應用、中藥品種品質與鑒定、中藥藥理毒理等系統知識。“這樣能使中藥學各分支學科與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臨床療效,同時將中藥臨床應用中出現的安全性、有效性新問題及時傳遞給中藥學各分支學科和方向,開展深入研究。”彭成說。
2011年,為了繼承和發揚以凌一揆為首的老一輩中醫藥名家的人才培養理念,突出“系統中藥”特色,培養研究型中藥精英人才,該校以原成都中醫學院名譽院長、著名中藥學家凌一揆的名字,命名中藥學基地班。
該校還基于“開門、開放、開拓”理念,加大校企間合作,培養企業急需的應用型人才,依托該校中藥學教學實驗示范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以及太極集團的企業管理、生產基地,與太極集團合作,采取“訂單式”培養模式,開辦了中藥學太極班,培養中藥科研、生產、銷售、策劃、市場開發和管理的應用復合型中藥人才。
培養能力型中醫特色人才
學習古漢語,有充分的時間研讀中醫經典,大二就能臨床跟診……這便是讓該校眾多學生向往的中醫專業特色班李斯熾班的獨特培養內容。
在李斯熾班的培養方案中,該校打破了傳統高等中醫院校教育模式,大膽將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有機結合,采取導師培養制,從第二學年起為每名學生配備一名臨床經驗豐富、學術造詣精深的高職稱教師作為學術和臨床導師,在導師指導下臨床跟診,參與科研設計、醫學統計、研究報告和科研論文撰寫等。
“我們在第一學期就能學習到《黃帝內經》等經典課程,這樣先中后西的培養方式不僅奠定了扎實的中醫基礎,更強化了我們的中醫思維,而《中國古代哲學》等課程,則幫助我們加強了對古代著作的理解能力。”即將從李斯熾班畢業的楊曉燕覺得,特色班的培養模式讓她和同學們更加堅定了今后研習中醫的信念。
每年,僅有40位像楊曉燕一樣的同學通過層層考核進入該班,用自己的努力踐行該校首任院長李斯熾先生“博學精思、勤于實踐”的精神。
導師們通過臨床案例分析、講座論壇、中醫四診思維訓練、經典著作方證對應、情景模擬實驗教學等方式,促使學生掌握辨證論治思維方法,提高學生中醫臨床診療能力。在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工作的岳仁宋,便是該校為李斯熾班精心遴選的導師。“學生們學習和實踐中醫學知識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岳仁宋說。
“李斯熾班的創辦,是我校在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藥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上的一次創新與突破。”成都中醫藥大學校長梁繁榮說。在他看來,當前高等中醫藥教育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中醫藥院校教育脫離社會和行業需求,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當,人才培養模式單一。中醫專業特色班的培養模式卻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們理論水平和臨床能力。
培養高素質外向型針灸人才
“面向國際,培養針灸高層次人才”是該校的另一教學改革創舉。“我們努力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外向型高層次針灸精英,使吳棹仙班成為培養中醫藥拔尖創新人才新的搖籃。”梁繁榮說。
2012年秋季學期,教育部對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招生目錄進行調整,該校依托國家級重點學科“針灸推拿學”,在長期籌備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將原“七年制中醫學(針灸英語方向)專業”更名為“七年制中醫學專業吳棹仙班”。吳棹仙是國內針灸界知名專家,曾代表四川中醫界向毛澤東主席敬獻《子午流注環周圖》。吳棹仙班的成立再次體現了成中醫人“追求卓越、勇于創新”的精神。
吳棹仙班堅持“七年一貫,本碩融通,夯實基礎,重視臨床,突出針推,強化英語”的指導原則,強調和突出針灸推拿特色和英語特色,培養擅長針灸推拿臨床,并具有國際交流能力的中醫學專門人才。所謂“七年一貫”有三大內涵:中醫經典理論七年一貫,將經典講座、四大經典、針灸經典分配到前六年的理論教學與臨床教學過程中,第七學年進行經典回歸;針灸推拿七年一貫,將中醫四診技能、針灸技能、推拿技能、外科技能、臨床護理技能分配到整個培養環節,將針灸推拿學選論、實驗針灸學、科研思路與方法等納入培養體系;英語教育七年一貫,1~3學年重點進行公共英語、中醫英語、針灸英語等課程的理論教學,4~7學年在臨床實踐中加入臨床翻譯、外事翻譯等英語練習機會,尤其以外事實習平臺提高學生英語交流運用能力,增強學生的工作能力,拓寬就業面。
針對吳棹仙班學生臨床實習時間短及輪訓時間不夠的問題,學院并未采用壓縮理論學習時間來增加臨床實習時間的做法,而是主張通過重點突出、有的放矢的課程體系和臨床輪訓來提高基礎課程和臨床實習的效率和質量。在實習期間,增加與針灸科密切相關的一些科室的實習時間,其他科室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和研究方向自主選擇。在不影響理論學習的前提下,由學生自愿報名,學院統一安排,在寒暑假或周末適當地增加臨床見習和實驗課開放的時間。
看著自己與每屆畢業生的合影上,那一張張充滿朝氣的臉,梁繁榮更加堅定了突出自身優勢辦學的方向,這所走過六十載風雨的新中國第一批中醫藥高等院校,將朝著“中國夢”“中醫夢”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