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重慶潼南區古溪鎮的龍女士,在鎮上開著一家水果店。一天,她在搬運貨物時拉傷了肩膀。“去鎮上的衛生院試試針灸吧,挺靈的!”一位來店購物的顧客向她建議。“衛生院的中醫行嗎?”將信將疑的龍女士來到家門口的古溪鎮中心衛生院,醫生嫻熟地為她針灸、推拿,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龍女士基本痊愈了。
“以前衛生院小,醫生也少,我們這里的人生病了,大多都趕路去縣里醫院看?,F在家門口也能看中醫、扎針灸,太方便了!”近年來,像龍女士一樣,很多百姓發現,社區、村頭的衛生服務機構就能提供多樣化的中醫療法,看中醫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了。
這得益于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總后衛生部攜手啟動的“中醫藥基層服務能力提升工程”,該工程通過加強統籌規劃、強化政策落實、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條件、特色優勢和人才隊伍,為基層中醫藥服務“強筋健骨”。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96.9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2.97%的鄉鎮衛生院、80.97%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均超過了提升工程所提出的預計目標任務。60.28%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接近提升工程所提出的65%的目標值。
服務體系完善 基層中醫更受青睞
對于古溪鎮中心衛生院的變化,院長張少云更是深有體會。幾年前他剛來到衛生院時,這里幾乎沒有中醫藥服務。現在,衛生院建起了國醫館,有16名中醫專業醫師,以及設施完備的中藥房,可以開展雷火灸、電針、中藥熏蒸等10余種中醫藥適宜技術。“中醫藥特別適合在基層服務百姓。”張少云說。
2015年底,全國90.74%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2.66%的鄉鎮衛生院設置了中醫科。中央財政為10.6萬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配備了中醫診療設備,為891所縣級公立中醫醫院進行了改擴建和新建。
提升工程開展以來,在越來越多的地方,基層中醫藥服務體系在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逐漸增加,為“首診在基層”“大病不出縣”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縣、鄉、村基層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中,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服務能力最弱,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速度最慢,是提升工程的難點,也是重點。湖南省正是從這一“網底”入手,以點帶面,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2013年開始,湖南省選擇部分縣市區開展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試點。從改善村衛生室中醫診療環境,到實施本土化人才培養;從開展鄉村醫生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到加強中醫藥健康教育,鼓勵更多的群眾選擇中醫治療。通過兩年的試點,以中醫藥服務為主或能中會西的鄉村醫生占比達90.4%,能開展常見病多發病中醫醫療和預防保健服務的村衛生室也超過了90%,基本滿足本地居民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
截至2015年底,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占總診療量的24.22%,比2012年提高了4.13%。
加強培訓指導 強健基層人才隊伍
為了提升現有基層醫務人員的中醫藥素養和能力,壯大基層中醫藥人員隊伍,近年來,各地通過招聘、返聘、定向培養、在職人員學歷教育、師帶徒、崗位培訓等方式,大力培養和引進人才。
“提升工程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橫向涉及多個部門,縱向涉及多級政府,即要加強頂層設計,又要抓好具體落實,落實關鍵在人。”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邱德亮說,為了“基層中醫藥工作有人干”,近幾年,吉林省開展了基層衛生人員中醫藥知識培訓項目和西學中培訓項目,4500名在鄉鎮衛院和村衛生室工作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參加培訓。同時,吉林省還在全省縣及以下公立醫療衛生機構遴選100名中醫藥師承指導老師和200名繼承人,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培養了一批熱愛中醫、技術扎實的人才。黑龍江省2014年起開展了鄉鎮衛生院招聘大學畢業生工作,兩年來,全省共為鄉鎮衛生院招聘中醫藥院校畢業生783人。
“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支持免費培養了5620名農村訂單定向中醫學生,在全國范圍內建設200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培訓1萬余名縣級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共計3萬余名基層中醫人員參加了全科崗位、轉崗培訓,1.17萬名鄉村醫生參加了中醫藥知識與及技能培訓。
到2015年底,全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別醫師和行醫方式以中醫、中西醫結合、民族醫為主的鄉村醫生共計52.7萬人,與2012年相比,增加了11.2萬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類別全科醫生總數占全科醫生總數的比例為22.48%,超過提升工程20%的目標。
發揮特色優勢 中醫藥助力群眾健康
在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下,各地廣泛開展了以“中醫館”或“國醫堂”為代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中醫綜合服務區建設。截至2015年底,全國70.8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54.81%的鄉鎮衛生院設置有中醫綜合服務區,越來越多的群眾愿意選擇中醫藥。
湖北省把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納入衛生計生工作的目標管理體系,凡是建成國醫堂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服務中心,都給予10萬元的補助;評為示范國醫堂的再補助10萬元,重點用于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和中醫藥文化建設。現在,湖北省內所有縣級中醫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的國醫堂,都已建設成為提供中醫藥服務、宣傳中醫藥知識、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主要陣地,成為具有濃郁中醫藥元素的文化名片。
除此之外,基層中醫藥服務面也在逐步拓寬。現在,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納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65歲及以上老年人、0~36個月兒童可在基層醫療服務機構進行中醫體質辨識和中醫調養服務,許多地區還在孕產婦等重點人群以及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健康管理服務過程中探索使用中醫藥技術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隨著“治未病”工程在各地得到深入落實,養生保健在保障群眾“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胡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