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政治地位的提升,世界范圍內的中華文化熱持續升溫,中華文化“走出去”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遇。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意義重大,不僅有助于增強國際話語權,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還有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中華文化雖然“走出去”了,但在他國還尚未真正“走進去”,具體表現在“走出去”的文化自覺不夠,自信不足;重宣傳輕傳播,重形式輕內容,對外傳播的針對性、親和力不夠;文化精品不多,傳播方式單一,對外傳播的吸引力、實效性不強等問題,影響與制約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成效。中華文化“走出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需要多策并舉,協同推進。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優秀代表,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中醫藥兼有文化的特殊性與應用的普適性,是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先鋒與助推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現狀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自覺自信有待進一步增強
中醫藥文化自信,就是對中醫藥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認同,對中醫藥文化價值的堅定信念,對中醫藥文化發展前途的堅定信心。近代以來,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科學主義思潮給中醫藥文化自信帶來很大沖擊。由于自信不足,在國內,中醫藥發展一定程度存在著西化、異化現象。關于中醫藥是否需要“走出去”,能否“走出去”,如何“走出去”,中醫藥界內部也存在著一些質疑的聲音。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不是“送出去”,而是世界對中醫藥文化的需求;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不是走一遭掛個牌,也不是簡單地送醫送藥,而是要真正“走進去”,在國外播下中醫藥文化的種子,讓中醫藥文化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中醫藥文化學術精品需要進一步打造
雖然中醫藥經典著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從世界各大圖書館館藏數量、中醫藥研究同行評價及讀者書評等三個方面來看,中醫藥典籍譯本的認同度不高,國際傳播效果尚有待提高。中醫藥術語翻譯標準化問題雖然引起了我國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關注,但由于中西方語言、文化和醫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再加上各方對標準化的概念、原則與方法認識不一,使標準化的研究舉步維艱。外文版中醫藥學術期刊對于促進中醫藥國際化發展、中醫藥標準化建設及提升帶動國內中醫藥學術期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國際發行的中醫藥學術期刊存在數量較少、結構不均、語種單一、影響因子不高等問題,因而難以在國際舞臺大范圍地呈現中醫藥的最新學術研究進展,中醫藥國際學術話語權仍需進一步加強。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人才需要大力培養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人才是關鍵。中醫藥國際化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成為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障礙。在國內,精通中醫藥專業知識技能,同時通曉多國語言與文化,了解國際政治經濟的復合型人才十分短缺。在國外,由于世界各國在意識形態、法律制度、文化及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中醫藥教育在各國發展不平衡。除了澳大利亞等少數國家中醫立法之外,大多數國家的中醫還處于補充、替代醫學地位,許多國家尚未將中醫藥教育納入主流醫學教育體系。以短期培訓等非醫學教育形式為主,師資力量不強、辦學條件薄弱、教育標準缺失等問題影響中醫藥國際人才的培養質量。
中醫藥文化傳播路徑有待進一步拓展
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平臺在不斷構建,但相對分散,政府、社會、企業與個人沒有能夠形成有效合力。中外合作辦學、中醫藥國際交流、中醫藥國際救助、中醫藥文化節等傳播形式大都屬于組織傳播、群體傳播,中醫藥文化大眾傳播遠遠不夠。中醫藥文化傳播多依賴傳統渠道,新媒體平臺開發不足,致使其在青年群體中影響力小,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沒有得到有效整合;大眾喜聞樂見的影視、動漫等中醫藥文化傳播精品不足,講好中醫藥故事的國際化表達方式缺乏。
對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建議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政府主導推進,也需要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共同參與,協同推進。
提升站位,加強“走出去”的頂層設計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也是世界范圍內對中醫藥的需求,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需要。中醫藥文化“走出去”,要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醫藥文化基因,創新中醫藥文化表達方式與傳播路徑。在政府主導下,借力“一帶一路”倡議,根據各國各地區衛生政策、文化差異與醫療衛生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因國施策,分類制定中醫藥國際發展戰略目標,差異化、精準化推進中醫藥文化“走出去”。在國家層面要合理規劃和實施樣板工程和示范中心,整合國家、社會、企業、個人傳播主體力量,形成推動中醫藥“走出去”的合力。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和個人率先“走出去”,開辦中醫藥學校、培訓機構和診所,為中醫藥文化“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國際發展環境。
以術傳道,軟實力與硬實力協同推進
不同于其他人文文化,中醫藥文化是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體,這也是其率先“走出去”的優勢所在。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應攜手并進。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憑的是實力,靠的是療效。近年來,中醫藥在防治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及重大疾病中的療效和作用,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但中醫藥的療效要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接受,還需要得到國際社會的科學認同。為此,一方面,要鼓勵與支持中醫藥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中醫藥臨床療效研究,并主動與西方醫學界開展合作研究,讓中醫藥的療效得到國際主流醫學的認同,以此為突破口,以臨床療效認同助推中醫藥科學認同與文化認同。從歷史上看,針灸以其療效的確切性、使用的安全性首先獲得了國外民眾的認同并得以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應先從中醫針灸技術認同入手,“以針帶藥”,用針灸來帶動中醫藥的外傳。另一方面,文化軟實力的作用不可低估。醫術的傳播,相對易于接受,但隨著中醫藥傳播的深入,各種問題就會隨之而來,迫切要求醫道的傳播,需要文化的引領。只有系統的中醫藥理論與文化的傳播與認同,才能有效指導針灸、中藥的運用,才能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從而實現中醫藥文化的真正認同。因此,中醫藥文化“走出去”,要緊扣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觀主線,講好中國故事與中醫藥故事,讓中華文化與中醫藥文化基因在異國他鄉生根發芽,通過文化認同來引領帶動中醫藥的科學認同。
規范標準,構建“走出去”的話語體系
中醫藥國際話語體系的構建是促進中醫藥文化“走出去”、提升國際認同度的基礎。宏觀上,我們需要明確界定中醫藥文化國際話語體系的內涵、構成及意義,尋找新時期中醫藥文化國際話語體系構建的可行路徑,在實踐基礎之上研究促進中醫藥文化話語體系的創新發展機制;探討中醫藥文化國際話語體系的構建與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文化自信及學術水平的辯證互動關系;尋找中醫藥文化與世界各民族醫學文化的利益交匯點、話語共同點,提煉標識性概念,形成有利于中醫藥文化“走出去”的新表述,最終提高中醫藥文化的國際認同度。在微觀上,我們需要從典籍譯介、術語標準及外文學術期刊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強化中醫藥典籍外譯和出版工程,讓更多的中醫藥典籍以多種語言呈現在世界醫學文化舞臺之上。要加強與國際組織的溝通與聯系,制定既能保留中醫藥精髓和特色又能被世界廣泛認同的中醫藥術語外譯標準體系;同時,多渠道推動中醫藥研究學術期刊“走出去”,將中醫藥最新研究成果在第一時間譯介推廣,提升中醫藥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因子,打造中醫藥文化學術精品平臺。
多渠道并舉,培養“走出去”的復合型人才
鼓勵我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和中醫院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來華接受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短期培訓和臨床實習,為國際中醫界提供各類急需人才。實施海外中醫藥人才培養本土化戰略,培養知曉所在國的政策法規、了解當地風俗民情、懂經營懂市場的本土化中醫藥人才。鼓勵支持國內高等中醫藥院校“走出去”,獨立或與國外中醫藥教育機構合作開展境外辦學,主導制定國際中醫藥教育標準,培養更多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同時,還應注重培養與宣傳有領導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中醫藥人才,發揮名人在中醫藥“走出去”中的傳播效應。
多元化推進,拓寬“走出去”的路徑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不能孤軍奮戰,需要與其他業態相融合。要組織國內中藥企業赴國外參展,舉辦國際中醫藥博覽會、國際中醫藥文化節,在海外宣傳中醫藥相關產品和文化。可打造海外中醫藥示范中心,主動與國際權威科研機構、知名企業、名牌大學等開展科技合作,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有一定科研基礎、在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難雜癥等方面有一定中醫藥優勢和特色的項目作為聯合攻關,通過一些標志性的科研合作成果,不斷提升中醫藥的國際學術地位和影響力。還可將中華文化推廣與中醫藥傳播結合起來,在全球孔子學院推廣中醫孔子學院模式;積極利用互聯網、人工智能、新媒體等現代傳播技術手段,打造中醫藥文化國際信息交流與傳播平臺;與圖書、影視、動漫、餐飲、養生及旅游等文化產業及互聯網有機結合,以文促醫、以醫帶藥、以藥興產,推動中醫藥文化全方位、立體式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