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治療優勢病種臨床應用指南》標準化項目首批指南日前在京發布,包括中成藥治療血管性癡呆、冠心病、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新生兒黃疸、成人流行性感冒等優勢病種14部臨床應用指南。
首批指南由全國561個醫療機構的785名專家歷時5年編制。指南遵循國際循證指南研制規范,充分尊重中醫藥辨證施治特色,最終推薦了107個中成藥。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介紹,本指南選擇的病種中醫藥治療具有優勢,能夠提高患者獲益,開拓了精準化、個性化的中成藥推薦方式,更好彰顯中醫藥的臨床價值。在辨病辨證基礎上,開拓了圍繞疾病分期、分型及證候、癥狀等不同環節,明確用藥指征,體現中成藥作用的精準化、個性化特點的推薦模式,尤其適合西醫師、全科醫師和基層醫務工作者臨床應用。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高學敏認為,中成藥研究基礎薄弱,臨床研究證據缺乏,臨床價值難以彰顯,大多數中成藥說明書20余年沒有修改完善,功能主治寬泛、中醫術語深奧難懂、缺乏西醫病名、超說明書使用等問題十分嚴重,不僅影響中成藥療效發揮,而且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因此,制定既遵循西醫疾病診療習慣、又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特色的中成藥臨床循證實踐指南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中醫類的臨床應用指南,主要是按辨證施治的方式,推薦中藥湯劑的臨床應用,缺乏中成藥的推薦;西醫類的臨床指南,主要介紹化藥及生物藥的臨床應用,鮮有中藥湯劑和中成藥的推薦,更無中西藥聯合使用的臨床方案。
張伯禮介紹,本項目全面梳理國內外中成藥30年循證醫學研究成果,將中醫傳統的“辨證用藥”引導到“循證用藥”上來;推動中西互學,促進中西融合,探索中醫辨證施治理論向西醫診療思維的轉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中成藥中醫證候屬性特點,將中醫辨證施治表述轉化成按西醫疾病分型、分期、分證、分癥狀的臨床表達,讓西醫“看得懂、易掌握、會使用”。
“指南的制定和應用,堅持循證醫學原則和中醫藥特點相結合,形成循證為主、共識為輔、經驗為鑒的推薦原則,不僅符合循證指南一般原則,也考慮到中醫藥的證據體系的臨床特點。”張伯禮說,指南將提高中成藥臨床合理使用水平,保障并提高臨床療效,讓患者最大程度獲益。
張伯禮指出,指南僅基于當前可得最佳證據,對有明確優勢的病種或某個環節推薦使用中成藥,未涵蓋某個疾病的所有臨床問題,不能代替疾病的治療指南。中成藥臨床高質量研究文獻數量少,影響了推薦的證據強度,但為后續更有針對性的循證生產高質量證據,提供了明確方向和需求。
據統計,我國70%中成藥由西醫處方使用。由于多數西醫未經過系統的中醫辨證施治理論的學習,致使中成藥臨床亂用、濫用現象比較突出,中成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受到影響和質疑。為指導全科醫師、西醫師合理使用中成藥,2015年10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立項啟動《中成藥治療優勢病種臨床應用指南》標準化項目,共立題45個優勢病種指南。項目計劃完成60個優勢病種臨床應用指南、20個經典名優類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南和5個證候類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