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記者:李娜
從2016年起,一批批福建中醫人跨越山河走進寧夏西海固西吉縣,他們堅守至今,決勝2020年脫貧攻堅關鍵一戰——
“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山區西海固,曾讓聯合國糧食開發署官員感嘆:最不適宜人類生存。這里曾是中國最貧困地區的代名詞。在這里,進行了中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的“開發式扶貧”。
1996年,按照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的構想,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東部比較發達的13個省市結對幫扶西部10個省區的戰略部署。其中,確定由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主戰場正是西海固。
20年,閩寧攜手,山海結盟。2016年,當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正式與西海固西吉縣中醫醫院簽下戰略幫扶協議的那一刻,他們就知道,他們手握的是脫貧攻堅接力跑的最后一棒,他們要翻越最后一座高山,沖刺2020年勝利的終點。
跨越山河
第一次踏上西北塞外土地
2019年10月1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布信息,西吉縣中醫醫院通過二級甲等醫院的評審。看到這條消息后,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社工部主任范云暉,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往事涌上了心頭。
最忙碌的歲月,是2016年與西吉縣中醫醫院簽署對口幫扶協議后,加班成為家常便飯。要按照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和健康扶貧要求,持續開展對口支援醫院的幫扶工作,是醫院制定幫扶工作方案的準則。
跨越2000多公里山海,西北塞外成了范云暉與同事們日后常常涉足的土地。
2017年8月15日,范云暉與副院長曾維銓、肛腸科副主任王菁一行第一次奔赴西吉中醫院實地考察,來不及休息,短短3天時間,他們深入一線,詳細了解科室建設、人員配備和業務開展情況,迅速確定從人才培養、重點專科建設及技術指導等三方面開展精準幫扶工作。
幫扶計劃緊鑼密鼓開展,4批福建中醫人先后奔赴寧夏。初到寧夏,由于當地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很多隊員因水土不服出現口唇干裂、皮膚瘙癢、干咳等癥狀。
但他們沒有停歇,通過開展專題講座、教學查房、手術示教、疑難病例和死亡病例討論、危重病例搶救等各種臨床帶教方式,進行“輸血式”幫扶,當地醫生醫療知識與急救意識顯著增加、增強。
自2017年以來,已經有共58位高年資醫師至西吉縣中醫醫院開展對口幫扶工作,西吉縣中醫醫院醫療救治水平穩步提升。
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程勇是第四批援寧醫療隊員。2018年10月22日,程勇第一次踏上塞外土地,短短5天的幫扶工作,使他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這里的人民很淳樸,讓人很溫暖。”
返回醫院后,程勇第一時間將感受告訴了與自己同單位的妻子——兒科醫生陳海燕。此刻醫院正在選拔第五批援寧醫療隊員,陳海燕果斷報名。報名當晚,陳海燕就接到通知,第二天一早出發。晚上,望著妻子匆匆忙忙收拾東西的背影,程勇還有些反應不過來,“沒想到會這么快,但我全力支持她。”抱著還小的孩子,程勇的腦海里浮現出蒼茫的西北大地。
精準施策
閩中醫經驗填補技術空白
2018年10月31日,陳海燕和中西醫結合腫瘤科夏傳寶等一行4人,經過長途飛行,又乘車繞過蜿蜒的六盤山,抵達西吉縣。
剛到西吉縣的第3天,一場冬雪便悄然降臨,在銀裝素裹的山間,陳海燕和同事們裹著厚羽絨服,踩著冰,深一腳淺一腳向位于半山腰的西吉縣中醫醫院走去。
脫貧攻堅越是關鍵時刻,越需要堅持問題導向,越需要精準聚焦、精準施策。
兒科是西吉縣中醫醫院搬遷新院區后成立的科室,以前一直和內科合并在一起,中醫藥治療還處于空白階段。西吉縣的孩子生了病,吃藥打針一般也都去縣人民醫院,采用西醫治療。為了提高該院兒科整體中醫診療水平,陳海燕決定將簡便驗廉的中藥外治技術作為幫扶支點,教給科室成員。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和臨床實踐,陳海燕總結出西吉縣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為小兒肺炎、支氣管哮喘、扁桃體炎、皮膚疾病、胃腸疾病等,通過使用退熱貼、健脾貼、止咳化痰貼等穴位貼敷療法,以及小兒推拿、藥浴包、中藥香薰等中藥外治療法,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她精心描摹的發展藍圖下,該院“新生”的兒科不到半年時間就門庭若市。
支援肝膽脾胃科的夏傳寶發現,西吉縣胃癌等惡性腫瘤高發,由于治療條件有限,當地老百姓常去銀川、西安等大城市的醫院進行治療。但大城市消費高,給患者家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壓力。夏傳寶知道,其實一些相對簡單的術后化療、恢復等工作可以在縣內完成,但目前該院科室并未開展過相應的腫瘤診療工作。
針對科室中醫診療技術薄弱現狀,夏傳寶指導科室開展“整腸散”穴位貼敷治療便秘,“癌痛貼”緩解惡性腫瘤癌痛,“腹水貼”治療肝硬化腹水等中醫特色診療技術,幫助科室中醫非藥物療法技術的提升,極大地緩解了腫瘤患者的痛苦。
春風染綠,溫暖的陽光灑在廣袤的黃土地上,山上桃林醞釀出生命,粉嫩的桃花對著天空展顏。“從來沒見過這么漂亮的山桃花。”陳海燕和同事們感嘆。半年時光一晃而過,陳海燕就要離開了,與丈夫一樣,她也愛上了這片黃土地,這里有她的心血和智慧,她與同事們留下的閩中醫經驗,將會惠及更多百姓。
瞄準需求
專科門診大受歡迎
如今,走進西吉縣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寬敞明亮的大廳中擺著幾臺經絡儀,患者可以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體質測試,再由中醫師辨證施治,通過針灸、推拿、湯藥等方式進一步調理,就診流程規范順暢。可一年前,“治未病”還是當地老百姓不熟悉的新詞。
2019年5月,西吉縣中醫醫院迎來二甲互評的重要時期。治未病科是二甲互評中的重要科室。但該院沒有相關建設經驗,亟待幫扶醫院的幫助。
程勇,憑借豐富的治未病經驗,再次踏上援寧之路,這距離妻子陳海燕回去不過一個星期左右。
抵達西吉縣的程勇,立刻投入治未病科室布局以及流程、制度制定等工作中。他發現,該院在針灸、推拿等中醫非藥物療法方面優勢明顯,但在中藥內服調理上稍顯薄弱。
西吉縣百姓以農耕為主,能快速緩解腰腿肩頸酸痛的針灸廣受歡迎。但仍有一些有肝膽濕熱、情緒郁結等問題的患者長期處于亞健康狀態,需要調理治療,避免演化為大病,為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
程勇瞄準這類亞健康人群,給出九種體質對應的湯劑處方,以及春夏秋冬藥食同源的養生茶飲,他親自坐診,在治病的同時科普“治未病”理念,提醒百姓不舒服應早來就醫,盡早調理。“治未病”的概念慢慢植入了西吉縣人民的心中,大家漸漸知道了中醫院的“治未病”科,喝點中藥調理身體,便宜效果還好。
西吉縣有位婦女常年情緒抑郁,檢查不出大毛病,卻總覺得疲累不能勞動,聽了周圍朋友的勸說,她到中醫院治未病科看病,一個半月后,精神和身體狀態都有了明顯改善,“我現在可以回去干農活哩!”她笑著說。幫扶半年的日子里,程勇每天要為50多名患者診療,“比我在福建的患者都多。”他說。
治未病科火了,西吉縣中醫醫院順利通過了二甲評審工作。而此時,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楊志剛開設的糖尿病科也深受西吉縣百姓歡迎。
“按照比例,常住人口50萬的西吉縣有5萬左右糖尿病患者。”楊志剛說,西吉縣沒有糖尿病專科門診滿足大量的患者需求,有些患者為了打胰島素,控制血糖,要往返銀川、西安與西吉之間,報銷比例還低,對于貧困戶來說,這是一筆較大的經濟負擔。
糖尿病門診開設后,楊志剛帶著當地醫生一同坐診,通過傳幫帶傳授治療糖尿病的經驗。“西醫可以降血糖,中醫能有效改善癥狀。”楊志剛說。除了幫助西吉縣中醫醫院采購了基礎的降糖藥物,針對糖尿病患者經常出現的手麻、腳麻等癥狀,他還開具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中藥處方,中西醫雙管齊下,效果立竿見影。老百姓在家門口看病,一服湯藥20多塊錢,醫保還能報銷85%以上,瞄準需求的糖尿病門診沒過多久就火熱起來。
天高云淡,長空列雁,蒼茫雄偉的六盤山曾記錄下跌宕起伏的歷史歲月,也見證了西海固從荒漠到染綠,從貧瘠到幸福的脫貧攻堅之路。如今,這條脫貧攻堅之路上只剩下最后一座高山。目前,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援寧第十三批醫療隊員已于6月出發,通過半年的幫扶,他們將全力沖刺決戰決勝關鍵目標,翻越最后一座高山,他們勢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