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6月19日刊發題為《中醫藥發展需“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專訪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的報道。文章稱,由新華社、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導,經濟參考報社主辦,經濟參考報(新華健康)、中國財富網承辦的“中醫藥抗疫與傳承創新發展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會議期間,《經濟參考報》記者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進行了專訪。他說,在全國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兩會勝利閉幕之際,召開此次會議具有重要意義,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和全國“兩會”精神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他認為,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加強中西醫結合”,就是要堅定中醫藥發展自信,突出特色優勢,“內外兼修”,解決中醫藥發展“弱小”的問題,讓中醫藥發展起來,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彰顯我國衛生健康事業顯著優勢;就是要加強中醫藥學科特色內涵建設,健全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加強中醫藥傳承創新布局支撐能力,加強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
于文明表示,當前中醫藥學科、人才隊伍、服務體系、中醫藥傳承創新科技支撐布局以及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的能力和水平還比較“弱小”,與西醫藥學科服務體系相比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強、健全、完善的地方,還需要“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
中醫藥為疫情防控救治做出重要貢獻
于文明說,中醫藥為疫情防控救治做出了重要貢獻。從第三至第七版國家診療方案中,中醫藥方案覆蓋新冠肺炎醫學觀察期、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復期診療全過程,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
堅持安全有效根本要求促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
安全有效是中醫藥事業和產業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于文明表示,傳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時代生命活力。沒有傳承,中醫藥的發展就沒有根和魂,沒有創新,中醫藥的發展就沒有時代活力和時代應用價值。傳承創新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促進中醫藥理論、實踐和學術發展,提高臨床療效。
面對常見病、多發病、重大疑難疾病和新發傳染病防治需求,中醫藥必須要尊重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通過傳承精華來發展中醫藥學科內涵,突出中醫藥特色優勢,同時又要吸收同時代科學技術和文明成果,促進中醫藥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中醫藥理論與實踐,服務當代臨床防病治病需求。
于文明說,要強化中藥質量安全有效優先原則,不斷提高中藥質量,推動中藥產業高質量發展。中藥材質量好,中藥飲片、中成藥質量才會好,中醫臨床防治才會有療效,中藥產業才會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們將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圍繞“以較低費用取得較大健康收益目標,規劃建設一批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鼓勵在服務模式、產業發展、質量監管等方面先行先試”的部署要求,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推動各地深化醫改中醫藥工作,為健康中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探索政策舉措和經驗模式。
堅持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是我們衛生健康事業顯著優勢。于文明強調,我們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要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進一步加強健全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加強中醫藥特色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布局支撐能力,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
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補短板、強弱項、激活力”,就是要加強“中醫藥”這個體系,使之與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這是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的必然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彰顯我們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顯著優勢,才有助于解決中國人口多,經濟發展水平、醫保支付能力及保障能力低的中國國情問題,才有助于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