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20年6月14日6版
作者:肖煒 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中醫藥成為中國抗疫方案的亮點。作為一個中醫人,在自信自豪的同時也應反思,如何擔負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時代使命。
筆者認為,中醫通過“望”“聞”“問”“切”,扶正祛邪,從硬核戰疫中堅定了中醫自信。
一是望。
看擔當。“誓愿普救含靈之苦”是中醫人的擔當。國家第一時間調集中醫藥精銳馳援湖北,中醫藥首次大范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看療效,臨床療效是中醫藥的硬核通行證。中醫藥治療新冠肺炎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看格局。“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是中醫人的胸懷。病毒沒有國界,疫情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我國及時主動同世衛組織合作,分享中醫藥抗疫情況,把最新版中醫藥診療方案翻譯成英文。通過多種渠道,主動跟有需求的國家和地區分享救治經驗。中國向多個國家和地區捐贈的物資包括中成藥、飲片、針灸等藥品和器械。選派中醫師赴外支援,并一直與境外相關專家保持著密切聯系。
二是聞。
聽決策聲音。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個多會議部署和調研中提及中醫藥,要求堅持中西醫并重。聽專家聲音。張伯禮院士認為中醫藥對新型肺炎防治可全程發揮作用。黃璐琦院士表示,中醫藥全面、全程參與防控救治,對改善癥狀、促進恢復出院等均有很好效果。仝小林院士指出,大疫是大考,應進一步樹立中醫自信,重新衡量中醫在未來醫學體系中的位置。鐘南山院士同樣認為,中醫藥在新冠病人治療早期就需要介入。德國病毒學家奇納特爾表示,中西醫結合療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臨床一線西醫醫生反饋,中醫藥能舒緩患者情緒,對西醫較難管理癥狀有奇效;中醫藥可治小氣道痰液堵塞,對患者后期恢復有幫助。聽患者聲音。一次疫情,讓無數懼怕中醫,遠離中藥的普通大眾,逐漸接受、理解,甚至愛上中醫。患者從“我是中醫黑”到“中醫,我服了”的轉變例子不勝枚舉。一位本來排斥中醫的重癥患者,在中醫治療好轉后,當醫生來查房時,喊出了:“你們可千萬別減我的中藥!”聽媒體聲音。幾乎所有國內主流報刊都第一時間、全方位、多角度詳細報道了中醫藥防控疫情的舉措進展。中醫藥戰疫受政府重視、專家認可、老百姓歡迎、媒體關注,前所未有。
三是問。
問疫病身史。此次新冠肺炎,屬于中醫“疫”病范疇,病因為感受“疫戾”之氣,具有發病急驟、癥狀相似、病情較重、傳染性強,易于流行等特點。問歷史戰疫史。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大疫超過200次,中醫藥的發展史,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一部抗擊瘟疫的戰爭史。從內經、傷寒到瘟疫、溫病,中醫藥形成了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多種辨治體系,創制了大量經典名方。清肺排毒湯,正是由麻杏石甘湯、小柴胡湯、五苓散、射干麻黃湯4個經方演化而來。問現代戰疫史。新中國成立后,中醫藥更是在防治傳染病方面屢獲奇功。蒲輔周老先生以三仁湯、白虎湯等辨治流行性乙型腦炎,獲奇效;國醫大師鄧鐵濤治療“非典”創下了無一例死亡,無一例轉院,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三個零”傳奇。每一次面對陌生病原時,中醫藥都能憑借獨特的理論體系,辨證論治,戰勝病魔。
四是切。
切循證依據。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登記的中國臨床試驗229項,中醫類的有82項,占35.9%。張伯禮院士對800例新冠確診患者進行證候學調查分析,為中醫辨證論治提供了科學指導。國家對已經納入診療方案的中成藥和方劑,臨床療效同步觀察研究,提出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的“三藥三方”。還有其他一批口服藥物和注射劑也同時納入了臨床研究。切中醫病機。仝小林院士將本次新冠肺炎中醫病名定為“寒濕疫”,以“寒濕疫”理論為基礎,制定了分期辨治方案。王永炎院士認為本次疫情屬于中醫“寒疫”范疇,主要病位在肺,其次病位在表衛、脾胃。國醫大師熊繼柏認為本次新冠肺炎屬于疫病,病邪性質是溫熱性質的濁毒,主要病位在肺,胃腸道的癥狀只是一個兼證。切現代機理。張伯禮院士團隊研究發現:連翹敗毒片、清瘟解毒片等能抑制冠狀病毒;清熱感冒顆粒、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細胞因子風暴作用較好;八寶丹、清金止咳化痰丸等具有較好抗肺纖維化作用;宣肺敗毒顆粒具有避免或緩解細胞因子風暴,多靶點保護肺臟作用。同時開展抗新冠病毒中藥活性篩選研究,發現黃芩、桑葉、訶子、菊花、紫蘇葉、金銀花等具有較好抗新冠病毒活性。鐘南山院士團隊最新研究證實連花清瘟膠囊在體外試驗具有抗新冠病毒的作用。
與此同時,中醫學以科學為基石,也應在懷疑和反思中前行。面對爭論,我們要堅持科學態度,辯證分析,實事求是、理性思考。因此,要客觀評價中醫與西醫作用,同時理性引導“中醫粉”和“中醫黑”等。此外,應科學整合中醫經典與現代醫學。作為中醫人,要深刻領悟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在發展中醫中踐行大醫精誠。如今,中醫藥發展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機遇。中醫人要把個人理想、個人信念、個人奮斗,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中醫夢的偉大事業征程中。此外,開放包容、探索創新、追求真理,是中醫學作為自然科學屬性的本質要求。中醫人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打破學科框架,廣泛借助現代學科最新方法與成果,在交叉、碰撞、融合中獲得提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