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源:求是網
作者:求是網評論員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強調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繼承好、利用好、發展好中醫藥的根本遵循。
“傳承”是中醫藥學根深葉茂、本固枝榮的根源所在。中醫藥學是在中華民族歷經疾苦特別是疫病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秦漢時期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系統論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療的原則及方法,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模式,形成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屢經天災、戰亂和瘟疫,一次次轉危為安,人口不斷增加,文明得以傳承,中醫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2018年,美國人威廉·麥克尼爾撰寫出版了《瘟疫與人》一書。作者在書中談到了一個令他十分迷惑的現象:中國清代瘟疫高頻率流行,人口卻出現激增,清中期突破一億,末期達到三億,而同時期的歐洲總人口才一億五千萬。這其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中醫藥的貢獻功不可沒,尤其與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術的推廣有關。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醫藥防治成為中國經驗的一大亮點。在抗疫初期,中醫藥專家對大量患者進行會診分析,得出一個基本判斷:新冠肺炎屬于“寒濕疫”,在治療上應主要針對寒和濕,用辛溫解表之法。為此,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推薦“清肺排毒湯”。此方是對張仲景相關經方的融合運用,既祛寒閉,又利小便祛濕;既防疫邪入里,又調肝和胃。在此基礎上,中醫藥專家深入發掘古代經典名方,結合臨床實踐,篩選出金花清感顆粒等有明顯療效的“三藥三方”為代表的一批有效方藥。大量臨床實踐證實,在輕癥方面,應用中醫藥能夠快速改善癥狀,減少輕癥向重癥發展。在重癥方面,除改善主要癥狀、顯著提高重癥預后關鍵指標淋巴細胞數量外,還可以減少重癥向危重癥發展,促進重癥向輕癥轉變,降低病亡率。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計,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超過7.4萬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1.5%。其中,湖北省超過6萬人使用了中醫藥。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實踐再次證明,中醫藥這個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屢經考驗、歷久彌新,依然好使、管用。
傳承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創新則是中醫藥的活力之源。中醫藥的創新,既包括對秘方驗方加以更新創造,又包括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中醫藥、完善中醫藥、振興中醫藥。可以說,中醫藥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從《黃帝內經》奠定中醫理論體系,到明清時期溫病學的產生,再到現代青蒿素的誕生……創新,始終是推動中醫藥發展的根本動力。在這次抗疫過程中,古老的中醫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術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為了遏制來勢洶洶的疫情,社區、隔離點大范圍發放中藥,醫生迫切需要患者服藥反饋,患者亟待醫生用藥指導。借助互聯網技術,患者掃描中藥袋上的二維碼,生成病例日志,使得醫生迅速獲得患者的第一手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的分析,醫生為病人提供更精確的治療支撐,中醫藥療效也得到客觀真實評價。大數據、互聯網讓中醫藥服務變成數字化醫學,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的應用讓中醫藥診療規律得到總結、優化,多學科、跨行業合作正在為加快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帶來廣闊空間。
沒有傳承,創新就失去根基;沒有創新,傳承就失去未來。惟有秉持“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才能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